●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核武器的威懾力還有多大
“我們還有當量更大的氫彈,不過我們不想進行試驗,因為我們擔心自家的窗戶會被震飛。”奧巴馬出生那年,即1961年,蘇聯進行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核試爆,一顆58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將核武器的威懾力推到極致。試驗過后,赫魯曉夫說出了上面那句令西方膽戰心驚的話。48年后,核武器似乎開始貶值。曾任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美國首席談判代表的理查德·伯特對媒體說,“在我看來,核武器不再是大國的武器。在20世紀,大國取得核武器更多是因為其摧毀能力,也因為很少國家有這個技術。而在21世紀,核武器變成小國家的武器。不僅小國可以取得,連非國家集團甚至是恐怖組織都可能取得。這是一個真正改變世界的問題。”人們不禁要問,核武器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如今,人類的發展會隨著核武器的興衰而變化嗎?答案似乎只有到使用核武器的人那里去尋找,才能找到。
“看不到美國必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24日主持的聯合國安理會首次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峰會上,美國提出的“無核武世界”決議案受到了安理會全部15個成員國的支持,全票獲得通過。這件事激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大討論,《環球時報》記者卻想起了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一次,記者與幾個國家的軍官湊在一起閑聊。記者和一名法國軍官開玩笑說,中國有13億人口,實力強大。一名俄羅斯軍官以為記者是向他炫耀,馬上回敬道,“我們怕什么,我們有核武器,我以前就是導彈兵。”記者毫不示弱地說,“我們中國也有核武器”。談話在兩個核大國的公民都亮出核武器后僵持住了,記者和那名軍官都不知該如何往下說。如果向對方威脅使用核武器肯定會被認為是心智不全,不拿核武器說事,似乎又缺少氣勢。事后想想,這就是核武器如今面臨的尷尬處境——是戰略王牌不假,但是一張誰都不敢打的死牌。
其實,早在今年7月初奧巴馬訪問俄羅斯時,美俄就達成了框架協議,將把雙方的戰略核武器削減至1/3。此前的4月1日,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發表美俄聯合宣言,共同承諾“兩國將致力于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有分析人士稱,奧巴馬的無核武戰略一石多鳥。以俄羅斯為例,俄羅斯人至今仍十分迷信核武器。一名俄軍方人士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只有與美國人面對面坐在削減戰略核武器的談判桌前,我們才能感覺自己是個大國”。近年來,俄羅斯計劃進行大規模軍隊改制,但戰略火箭兵的體制基本沒動。去年11月,俄總統梅德韋杰夫還修改了軍事改革計劃,多保留了一個導彈師以對付美國。但面對美國核武庫大幅領先于俄羅斯、俄常規武器已經無法與美國相比的事實,俄羅斯務實地選擇了積極響應美國號召。
美國公共廣播電臺24日發表評論說,美國之所以支持建立無核世界的倡議,是因為美國意識到核武器擴散已經對自身造成威脅,因此美國必須采取新的戰略。《紐約時報》稱,無核世界的決議等于“給朝鮮和伊朗的脖子上套上了繩索”,使它們把具有和平目的的核設施轉變為軍事用途更為困難。英國《衛報》稱,英國在冷戰結束之后已經按年削減了近75%的核武裝備,這直接讓英國國防部節約了30億到50億英鎊的預算。也有分析認為,美國之所以如此高調地表示有意放棄自己的這一戰略優勢,更與核武器的“貶值”有很大關系。根據倫敦戰略研究所的資料,過去幾年中,十幾個中東國家已經宣布發展核能項目,并建立核電站。理查德·伯特說,小國家如果一心一意地集中力量發展有可能取得制造核武器的技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朝鮮,這給世界帶來一個很大難題。而且,沒有多少情況會迫使美國使用核武器。美國現在在打兩場戰爭,美國會從伊拉克撤軍,而美國在阿富汗對付的是經典的叛亂。“無法想象核武器在對付伊拉克以及阿富汗局面上有任何關聯,看不到任何美國必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核武器曾是戰略威懾的王牌
因為擁有超級的殺傷力,核武器從20世紀40年代出現之日起就成了有核國家進行戰略威懾的王牌。有科學家進行的模擬實驗顯示,在一場使用50億噸當量核武器的全面核戰爭中,將有20億人成為直接受害者。其中有十多億人會被立即殺死,而且核爆炸產生的巨量煙塵,將對地球大氣層和氣候造成嚴重影響,導致為期數月或數年的“核冬天”,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因失去生存條件而滅絕。
據俄羅斯《消息報》披露,冷戰時期,美蘇曾針鋒相對地發展可攜帶核彈頭的超級“魚雷”。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擁有了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它可以將核武器毫無覺察地發射到蘇聯沿岸。隨后,蘇聯于1958年造出第一艘核潛艇“列寧共青團”號,并制造出可以到達美國沿岸的魚雷“怪物T-15”。根據設計,它可以到達美國紐約等任一城市沿岸海灣,引爆后可引發海嘯,將城市淹沒。法國《費加羅報》本月24日披露稱,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曾在冷戰后期建議蘇聯用核武器“修理”美國。報道稱,上世紀80年代,卡斯特羅一直堅持要求蘇聯更加嚴厲地對待美國,必要時甚至不惜使用核武器。蘇聯方面認為這種想法不合理,并派出專家向卡斯特羅解釋,如果這樣做的話,那么古巴也將遭到核污染的威脅。在蘇聯的勸說下,卡斯特羅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當時,冷戰正處于高峰期,美國總統里根啟動了高達萬億美元的軍備建設計劃。美國研究部門在內華達沙漠進行了多次核試爆。一些里根的助手甚至開始鼓吹發動核戰爭。里根政府獲知此事之后開始重新審視蘇聯的核政策。報道稱,這一消息讓里根政府明白,莫斯科政府十分清楚核武器的危害,克里姆林宮同樣希望避免核戰爭。
常規武器令美國更可怕
沒有核武器,美國的戰略威懾力會不會降低?軍事專家認為,恰恰相反,如果完全消除核武器,最受益的還是美國,因為美國的常規武裝力量已經被發展到極致,遠遠領先于其他任何國家。
事實上,以2004財年五角大樓國防預算為分水嶺,美國已進入軍事轉型的快車道,而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在這一過程中顯然不再是“主角”,美軍更樂意用常規武器來完成過去由核武器擔當的戰略任務。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賴特去年曾表示,由于美軍現有的常規武器精度極高,未來美軍幾乎不需要動用核武器就能打贏絕大多數戰爭。按照五角大樓提出的“全球快速打擊”構想,美軍將致力于具備“1小時之內用常規武器打擊全球任何目標”的能力。
根據這一構想,大批攜帶核彈頭的美軍洲際彈道導彈將被改裝成裝備普通彈頭的導彈,以便形成新的全球快速反應作戰能力。卡特賴特特別舉了以色列空軍在2007年9月5日利用美制F-15I戰斗機成功摧毀敘利亞秘密核研究場所的戰例,在那次襲擊中,以軍首次投入美國提供的“肖特”電子欺騙技術,令敘利亞強大的俄制防空系統陷入麻痹狀態,使以機群輕松地完成攻擊任務。卡特賴特強調,依托強大的“網絡中心戰”指揮管制系統,靈敏的電子作戰系統以及精確制導彈藥,美軍也能像“小兄弟”以色列國防軍那樣“準確、快速、有效、無附帶殺傷”地摧毀敵方戰略力量。
中國軍事問題專家戴旭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世界真的實現無核化,美國的軍事霸權優勢將更明顯,因為美國的常規軍事實力強大到可以讓中小國家的常規軍事能力幾乎下降為零這樣絕對不平等的地步。戴旭說,在常規武裝力量方面,即使其他大國也無法與美國抗衡,美國的常規軍事實力基本上領先世界大國一個代次。美國的核動力航母和隱身轟炸機都是在航天和網絡優勢相結合的新式作戰體系中的作戰力量。世界其他國家根本沒有這種體系,與美國基本上沒有可比性。
不少國家想用核武器抵消美國的軍事優勢
在其他國家特別是被美國敵視國家的眼中,核武器是唯一能抵消美國軍事技術優勢的砝碼。這也正是伊朗、朝鮮等國被外界認為正在發展核武器的原因。日本《J Wing》雜志1992年一期曾提到一個細節:當美軍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以無與倫比的信息化戰爭手段打垮伊拉克軍隊后,一名全程觀摩戰事的印度駐中東國家武官表示:“除了核武器,大多數國家看不出有其他手段來對抗如此強大的敵人。”正是這種“核武有效論”吸引著部分國家“冒天下之大不韙”爭相邁過“核門檻”。
在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自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針對性極強的核競賽。在印度于1974年5月進行所謂“和平用途”核試爆后,巴基斯坦便開始全力發展核武項目。談到核武器,巴基斯坦媒體總是不忘提及一個例子:1999年卡吉爾戰爭期間,印度正計劃動員主力部隊向巴基斯坦腹地拉合爾發起進攻,以期徹底將巴方打垮,美國暗地里向印度提供了一組衛星照片,顯示巴軍已開始為彈道導彈安裝核彈頭,結果印度在最后關頭放棄了入侵計劃。盡管該事件未被美印證實,但在巴基斯坦流傳很廣,面對已在常規軍力方面遙遙領先的印度,核武器成了挽救巴基斯坦國家尊嚴的“最后一根稻草”。
核武威懾作用在減弱?
戴旭說,小國現在并不害怕美國等大國的核武器,因為人們明白美國不會輕易使用,反而是大國擔心遭受小國或恐怖勢力用核武器發動攻擊。因為小國常規武器無法和大國的常規武器對抗,所以就用核武器來抵消大國常規武器的優勢,造成大國的戰略困境。這就是目前小國紛紛想要用核武器制約大國的原因。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核問題專家說,目前核武器的威懾力并沒有下降,只是人們被眼花繚亂的信息化武器迷惑了,人們總是看到先進的航母和不斷升級的戰機,但擁有核武器還是大國的標志和國家安全穩定的基石,為什么那么多國家想要進入有核國家的行列?這正說明核武器的威懾力還很大。美國為什么可以輕易打下伊拉克,而不敢輕易打朝鮮,是否有核能力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教授說,核武器的威懾力就是要威脅別人對自己的威脅,這主要是一種防御性的力量,并不能簡單因為核武器多了或者少了來評價其威懾力的變化。從一定程度上說,核武器并沒有什么力量,它不能保證人類根本的和平,想要獲得和平還是要靠正視自己。▲
環球時報200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