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摘要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作為現代社會中調整權利分配的一項重要原則,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學界對其與民法的另一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之間的關系存在爭議。本文試圖通過探討,最終明確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的關系。
關鍵詞權利濫用 民法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90-01
孟德斯鳩曾說“一切有權利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原因就在于人們的行為被法律規范納入一定的范圍,而不是具體規定權利主體如何行使權利以實現權利的內容,所以權利就有了被濫用的極大空間。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也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以及法學理念的“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轉化,變得越來越凸顯。但是其與民法的另一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之間的關系,法學界并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存在諸多的爭論。
一、探求權利濫用的含義
禁止權利濫用作為一個高度抽象的法律概念,至今尚無一個完整而明確的概念表述。究竟何為權利濫用,各國學者對其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形成了不同的學說,具體如下:
(一)“權利濫用”概念否定說
這種學說認為:“權利濫用的用語,其自身即屬矛盾,因為我們行使我們的權利,則我們的行為不能不說是適法,假若認為違法時,則必然是逾越了權利的范圍,而屬于無權利行為。權利濫用伊始,即同時失去了其權利濫用的性質。”在西方法學家中,法國學者普蘭利亦持此種觀點,他認為“濫用權利本身是個矛盾的字眼,權利不存在濫用,當濫用的時候權利己經不存在,它已經不是法律所承認的,在一定范圍內行使的權利”。這種觀點與羅馬法中“行使白己的權利,無論對于何人均非不法”的思想一脈相承,但至今只為少數學者所采用。
(二)“權利濫用”概念肯定說
這種學說是大多數大陸法系學者對權利濫用概念所持的觀點。而其又因各學者所采用的界定權利濫用概念的標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學說。
1.惡意說。從主觀角度出發,將權利的濫用歸結于以行使權利的方式損害他人利益之惡意,認為“權利乃法律分配一部分社會利益于權利人行使權利之結果,固不免使他人發生損害,然專以損害他人為目的的,則屬權利之濫用”?!兜聡穹ǖ洹芳礊榇藢W說的典型代表,該法典第226條規定:“權利的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為目的。”
2.本旨說。將權利濫用歸結于對法律設立權利主旨的違反,認為“權利濫用者,乃權利人行使權利違反法律賦予權利之本旨(權利之社會性),因而法律上遂不承認其為行使權利之行為之謂”。該學說以社會本位為其出發點,認為權利的本旨在于權利的社會性,行使權利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否則,即構成權利的濫用?!度鹗穹ǖ洹芳床纱擞^點。
3.界限說。此說將權利的濫用歸結為對權利行使正當界限的超越,認為“權利濫用者,謂權利行使必有一定之界限,超越這一正當界限而行使權利,即為權利之濫用”。代表人物為西方法學家約瑟朗德,他認為“權利存在于將要實現其作用的范圍內,超越出這一范圍,權利享有人就超出或濫用了權利”?!栋臀髅穹ǖ洹返?60條的規定即為該學說的體現。
4.目的與界限混合說。此說采本旨說與界限說之融合,認為“權利的濫用謂逸出權利的社會的、經濟的目的或社會所不容許的界限之權利行使”。如《波蘭民法典》第5條規定:“如果某人以作為或不作為而取得有悖于法典的社會經濟目的和社會共同原則的利益,即認為是濫用權利”即屬此類。以上各種學說,從不同的界定標準角度揭示了權利濫用的含義,各具合理的方面。我認為權利濫用的本質是私權的行使對利益之平衡之破壞,應當以主客觀相結合的標準來界定其含義。
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之間的關系
自羅馬法以來,誠信原則就在民法典上具有如萬能條款般的功能,被稱為“帝王條款”。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承認。原因便在于學界對于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之間的關系未達成共識,形成了幾種主流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誠信原則為禁止權利濫用的法源,判斷行使權利行為是否構成濫用,應以是否違反誠實信用為準。但由于這一學說將禁止權利濫用視為誠信原則適用的效果,遭到了另一些學者的批評:認為禁止權利濫用與誠實信用原則是兩個不同的法理,分別適用債權法和物權法兩個不同的領域,難以形成原則與效果的密切關系。
另一種觀點認為: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為獨立的民法原則,具有獨特的評價標準和體系,并非為誠信原則適用的效果。
誠信原則只是權利行使的方式,至于違反此項原則將如何處置,則應根據不同場合,借助于包括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在內的各項法律原則加以適當解決。權利不得濫用原則主要調整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在絕對權之行使方面。因此,將誠信原則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并列為兩項不同的民事法律原則。
我認為第二種觀點更具有合理性,判斷權利濫用的標準并不僅僅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理由是:誠信原則為民法上的最高原則,但這并非意味著誠信原則就能涵蓋民法上的其他原則,由于各項法律原則作用機理的不同,其發揮效能的領域、側重點也存在諸多差異,最高原則不是民法上唯一的法律原則。當然,作為法律原則,相互之間滲透、交叉的現象是難以避免的。這是由法律原則的效力所決定的。所以誠信原則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在同一實例上并用也不奇怪,更何況,兩者都涉及私權的行使問題。
三、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
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宣布了私權的公共性,民法在權利行使以及義務履行方面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他們其實都是指向私權的公共性,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而已;所謂公共利益和誠實信用是表明在公共生活當中的公共性,所謂禁止權利濫用的法理是不允許違背公共性的權利行使,此共項都是相互不可分離的。
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有憲法根據,而且已從誠信原則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獨立的民法基本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有其獨特內涵,不能被誠信原則或者公序良俗原則所涵蓋,應當具備民法基本原則的獨立地位。并且,在運用民事基本原則進行審判時,應當區分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各自的分工。
注釋:
①孟德斯鴻.論法的精神(上冊).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54頁.
②⑤鄭玉波.民法新論.三民書局.1979年版.第407頁.第393頁.
③⑦王利明.民法新論(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頁.
④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頁.
⑥李宜深.民法總則.國立編譯館.1997年版.第399頁.
⑧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14頁.
⑨陳玩雄.民法總則新論.三民書局.1982年版.第920頁.
⑩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46頁;鄭玉波.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