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投資又怕遭到“入侵” 矛盾心態影響政策穩定
●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焦東建 孫鋒●本報記者 謝戎彬 劉揚●陶短房 鄭潤宇 陳一
“在俄羅斯任何一個地區,如果外國移民的數量占到當地居民人數的20%以上,特別是這些外國移民擁有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就會讓當地俄居民感到非常緊張。”俄前移民局副局長帕斯塔夫寧曾這樣給出俄羅斯對外來人口的“心理紅線”。幾天前,從俄內部傳出“要把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租給中國”,卻立即在俄引起激烈反對;此前俄一高官曾稱要將“100萬公頃森林租給中國”同樣引起軒然大波。俄遠東頻頻傳出這類涉華謠言讓中國人,甚至世界都在疑惑,俄羅斯對這些為其遠東開發作出貢獻的外來者到底是歡迎還是拒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夏義善對《環球時報》說,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俄對遠東最大的擔憂仍是安全。為凈化邊界,蘇聯甚至曾將朝鮮人移到中亞地區。“人口眾多的中國進入俄羅斯搞開發更應該謹慎。即使是對方強烈邀請,中國最好還是按國際通行的經貿方式在當地投資,大量勞工去根本行不通。”夏義善說。
謠言頻傳顯示俄矛盾心理
從俄內部傳出的“把符拉迪沃斯托克租給中國”的消息僅兩天后就被證明是謠言,但俄媒體和網上對這一流言激烈的反對聲浪卻引起了中國甚至國際上的關注。《環球時報》記者想起此前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時喜歡發中國人牢騷的鄰居斯威塔大媽。斯威塔大媽在當地急救站工作。雖已到了退休年齡,卻依然工作。原因很簡單,退休金不夠生活。她吃穿用的幾乎都是中國制造的產品,可她一見到記者,就會抱怨記者的中國同胞在市場上如何欺騙她,她的中國房客如何不講衛生,要記者給她一個答案。記者只好用一句俄羅斯諺語告訴她:“沒有不好的民族,只有不好的人!”有一次,實在不耐煩了,記者對她說:“大媽,您別買那些東西了!不喜歡中國房客,就找別的人吧。”沒想到她卻實誠地答道:“不買他們的東西,我的工資能買什么?找別人,哪兒那么容易啊!”
斯威塔大媽的話流露出俄羅斯人普遍的心態。美國《時代》周刊9月26日的一篇文章稱,俄羅斯人對待中國的心態比較復雜,一方面希望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另一方面對中國人來到俄羅斯,特別是遠東又存有戒心。英國《觀察家報》也曾稱,“俄羅斯害怕東方毗臨大國的擁抱”。報道稱,俄遠東地區一直是莫斯科統治下在戰略上最為脆弱的地區,離莫斯科乘飛機需要8個小時。遠東地區的人口只有650萬,而隔江相望的中國東北地區則有人口1.07億。因此,俄對中國存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擔憂”,擔心“中國人的蠶食”。
事實上,這類從俄內部傳出的流言并不是第一次。2006年8月,俄羅斯一名政府高官透露,“俄將租給中國100萬公頃的森林”。俄《生意人報》當時報道稱,中國要租賃俄羅斯森林資源遭到俄各界嚴厲的批評,既有來自綠色環保組織的批評,也有來自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俄羅斯人的指責,反對者甚至揚言“中國人將會伐光西伯利亞”。
近些年來,中國人在俄羅斯的日子越來越難,許多中國人對俄羅斯的態度越來越迷惑。一名中國商人對《環球時報》說:“是俄羅斯人當初張開雙臂將中國小商人、小商品迎進莫斯科,如今卻毫不留情地統統掃地出門,甚至不惜付出生活質量變差、商品價格變貴的代價;是他們苦于遠東地區副食品供應匱乏,吸引中國菜農去西伯利亞種菜,卻也是他們驚呼‘黃禍來了;是他們一再主動提出請中國開發他們的森林和通往中國的輸油管,也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狂呼俄羅斯資源被掠奪。”
“鄰近的外國人”和“遠方的外國人”
近年來包括中國移民在內的外來移民問題一直困擾著俄羅斯。一方面,俄人口日益減少使俄羅斯政府和學者非常擔心。有俄學者曾神情嚴肅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再不大力吸引移民,不僅將導致勞動力大量短缺,最終拖垮俄羅斯經濟,而且“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俄羅斯將面臨無人守衛的境地”。但另一方面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許多人擔心移民會奪走俄羅斯人的飯碗,阻礙了民族工業發展,同時給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造成隱患,甚至有人主張“將移民完全趕出俄羅斯”。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移民政策中出現了兩個新名詞,即“鄰近的外國人”和“遠方的外國人”。所謂的“鄰近的外國人”是指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公民,即1991年之前持蘇聯護照的公民;“遠方的外國人”是指“鄰近外國人”之外的其他國家的公民。經過近20年的流變與沉淀,各國移民已基本形成相對穩定的行業:烏克蘭人主要在俄從事建筑業,環衛行業是中亞五國公民的“特長”,占領各大市場的是阿塞拜疆人,經營服裝和日用品則多是中國商人……一方面,俄民眾對這些外來者依賴越來越大。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人對移民的“意見”也越來越大。俄羅斯社會民意調查中心此前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全俄范圍內,對外來移民持反對態度的俄羅斯人占全國總人數的67%;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反對者更高達75%。前不久,俄羅斯著名電影導演帕維爾·龍金稱,他準備拍攝一部反映俄移民問題的影片,他稱當今“在俄的外國移民問題與宗教和道德問題同等重要”。
俄羅斯地處歐亞交界,離兩大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相距遙遠,盡管從沙皇到列寧,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歷代都有俄政治家試圖開放國門,開拓國民眼界,但客觀上,俄羅斯仍因這種長期封閉孤立,形成了一種孤芳自賞的自得意識。另外,沙俄通過血腥的軍事擴張,一舉成為世界第一幅員大國,面積的遼闊和軍事征服的傳統,讓俄羅斯民族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大國情結及不加掩飾的只看重實力的傳統。瑞士《視野》雜志9月22日的一篇文章稱,這種孤芳自賞的心態和極端實用主義傳統相交織,會產生一種奇怪的現象,他們會非常熱情地歡迎外資和外國商品,鼓勵你前往俄羅斯投資、貿易或購買能源,但從骨子里他們會認為這是不得已的,甚至是吃虧。“北極熊有時憨態可掬,但千萬別忘了它們所擁有的利爪——只要他們覺得不再需要非巴結外國人不可,他們就會想辦法把你擠出去”。
一位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國情,決定了他們是一個需要外來商品、技術和思想的國家,現實主義的傳統使他們從來不會放棄任何學習、引進的機會,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又讓他們很難接受“俄羅斯需要學習”的現實。彼得大帝建立海軍后,近1個世紀俄羅斯高級海軍軍官幾乎都是蘇格蘭人、荷蘭人和英格蘭人,但另一方面在俄羅斯的歷史傳說和歌謠里,這些都被歸功于“圣彼得”一人。另外,歷史上的俄羅斯曾多次扮演擴張者、侵略者的角色,但在俄羅斯文藝作品和史詩中,他們卻似乎經常被欺負——最初是被韃靼人,然后是瑞典人和土耳其人,后來還有波蘭人、波斯人和中亞人。俄羅斯女詩人安娜·安德烈耶夫娜說,這種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傳說、故事,是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義情緒的最佳興奮劑。
對遠東中國人恐懼被夸大
遠東是俄羅斯的落后地區,但由于跟中國相鄰,所以還是吸引了不少中國人前往。《環球時報》記者曾走訪過俄羅斯遠東的不少城市,那里都有中國人賣貨的市場,主要賣服裝、小百貨等。中國商人在遠東賣的商品品種很多,價格很低。但當地居民來買東西,還是要竭力壓價,中國商人賺錢并不容易。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國移民有很長的歷史。據報道,早在1885年,哈巴羅夫斯克的一個委員會稱贊中國勞工“干活勤奮、節制”,但仍建議沙皇限制他們在俄羅斯居留。近些年來。一些俄媒體也不時爆出猛料,稱“中國移民是中國政府組織的,對遠東會有領土要求”。不過,這種聲音近年來在遠東的媒體上出現得越來越少。大部分的遠東俄羅斯人承認中國人客觀上對遠東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家俄羅斯建筑公司的經理別佳就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工人技術好,效率高,吃苦耐勞,很受俄羅斯雇主的歡迎。俄羅斯中國問題專家米赫耶夫曾表示,目前在遠東地區的中國人同當地人的比例其實同十月革命之前的沙俄時代幾乎相同,為4%。對中國移民問題的恐懼被夸大了。
夏義善稱,遠東與俄羅斯中央政府離得比較遠,安全是最受關注的,歷來都有減少外來人口的“邊界凈化政策”傳統。二戰時期,蘇聯甚至擔心當地的朝鮮人,曾將大量朝鮮人移到中亞地區。
莫斯科大學教授考斯科夫對《環球時報》說,俄羅斯的歷史無論對東對西都充滿復雜的過程。不過,俄羅斯的靈魂在歐洲,有著明顯的西方文化特性。相對而言,俄羅斯對東方遠沒有對西方那么熟悉和了解。因此,俄與東方的關系明顯地疏遠些,對其接受的容量也明顯地小些。至于對遠東中國移民的擔憂,這是俄國內一直爭論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往往被保守民族主義勢力利用。不過,考斯科夫認為,中俄剛簽署在遠東大規模合作的協議,這本身證明中俄對在遠東的合作有重要的共識。
大量中國勞工赴俄行不通
夏義善前不久剛剛到俄羅斯遠東地區考察,他認為這些地區與蘇聯解體前相比沒有太大發展,甚至有些方面還有倒退。俄薩哈自治共和國的一位部長曾對他說,當地非常依賴林業,過去每年向外輸出的木材量是100萬立方米,但現在只有過去的62%。夏義善說,當地非常希望得到幫助來改變現狀,因此不能排除當地政府希望借此對聯邦政府施壓:如果你們不關注我們這個地區,我們就讓中國人幫我們。
夏義善說,中國應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雖然俄遠東地區的發展急需外來幫助,但俄政府絕不會因此而影響到該地區的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兩者發生矛盾,寧可犧牲發展也要保安全。他認為,目前該地區的現狀暫時容納不了大量中國人。中國的技術可以去,資金可以去,但是大量的中國勞工去是行不通的。即使到了俄羅斯,中國人在那種警惕的氛圍下也很難生活得好。所以現在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國際通行的經貿方式在當地投資,利用當地的勞力或者第三方的勞力。
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姜毅說,面對俄羅斯的這種復雜心態,中國在處理與遠東地區合作的問題時,不要過于急切。俄羅斯已經不愿意做一個簡單的資源輸出國,雙方的合作方式可能進一步轉變,盡管這樣會讓中國部分企業的利潤下降,但從俄羅斯進口資源性產品的穩定性,以及中俄關系的穩定才更有保障。▲
環球時報20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