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商各界反響積極 人民幣國際化再進一步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黃 拯 本報記者 魏 萊 ●柳玉鵬
中國財政部28日在香港正式發售首批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是中國首次在大陸以外發行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債券。當天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學者普遍認為,中國財政部首次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國債,無疑是人民幣朝著國際化方向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作為人民幣主權債券在境外的首發站,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地位無疑也會進一步加強。
港府簡化認購程序
據悉,此次人民幣國債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及機構投資者發行,國債發行額為60億元人民幣,其中零售部分不少于20億元。認購期為9月28日至10月20日,認購結果將于10月22日公布。盡管香港當天一直都在下雨,出行略有不便,但《環球時報》記者在港島德輔道中的一家南洋商業銀行里,仍能看到有不少市民在營業廳隔間內向職員咨詢購買人民幣債券的事宜。而窗口的銀行營業員,也熱心向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推介人民幣債券。
據記者了解,2007年中國三家銀行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和中國銀行首次在港發行人民幣企業債券,銷售程序繁瑣且冗長,此次香港金管局為方便市民認購,特別將國債銷售程序簡化。除了到分行認購外,投資者也可以通過網上銀行及電話渠道認購國債。其次,由于此次電話認購不需要錄音,業界預計會在10分鐘內完成銷售程序,較以往購買動輒需要一個半小時已大大縮短。
人民幣再受關注
參加當天發售儀式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唐英年表示,中央在港發行60億人民幣國債,雖然只占整體國債很少的一部分,但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人民幣走向國際流通的重要一步。香港銀行界人士也普遍認為,國債是中國主權評級的債券,屬于低風險產品,利率“較預期好”,預計將會得到機構和市民的踴躍認購。
俄羅斯《獨立報》28日則報道說,亞洲統一貨幣“亞元”將在2015年前出現,而這種新的統一貨幣可能以人民幣為基礎。報道援引“歐元之父”蒙代爾的話稱,人民幣能否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取決于可自由兌換的前景。不過,中國政府并不急于接受這一桂冠,因為現在條件并不成熟。
專家稱國際化需謹慎推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丁一凡研究員2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國債給境外投資者創造了一個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好機會,這表明人民幣國際化又向前走了積極的一小步。香港資本項目是開放的,最有利于做人民幣債券的境外發行業務。香港也應當感受到在這個問題上中央政府是支持了他們,鞏固了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必須要走三步棋:第一步,實現便捷的支付功能,目前中國已經建設了四個人民幣國際結算中心,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步,實現價值儲藏的保值功能,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就是出于這個目的;第三步,最終實現人民幣的投資功能,實現人民幣金融資產的價值創造功能。不過,孫立堅也表示,國際化未來面臨的風險是需要中國謹慎“拿捏”的。特別要加強監管體系建設,不要讓一些人借金融市場開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市場扭曲”而伺機投機,破壞了中國的經濟發展?!?/p>
環球時報20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