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月省 連進元等
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尤其是建國以來,所確立的定向師范教育體系,源源不斷地培養了一批批的教師,在支撐我國的基礎教育、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正全面、深入地推進。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教師,因為教師是新課程的一線實踐者。因此了解新課改對師資培養的需要與要求,盡快培養既能適應又能促進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直至成功的師資,是師范院校要認真面對的問題和應盡的職責。
一、培養合格的地理師資是高師地理專業的職責
師范院校是未來中學教師成長的搖籃。培養合格的中學地理師資是高師地理專業的天職。合格的地理師資,要具備高尚的師德情操,掌握現代的地理教育、地理教材、地理教學方法、地理教學評價及學生學習心理等理論,還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從事中學地理教學的實踐技能和中學地理教學的研究能力等;合格的地理師資,要能滿足基礎教育發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既能適應中學地理教育,又能促進地理教育改革;在構建創新型國家的今天,高師地理專業培養的合格師資還要具有創新素質,即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高師地理專業應以培養合格的地理師資為使命,從教育理念、培養規格到課程體系、教材結構以至教學方法、考評制度等方面進行整體反思和改革。
二、地理新課程需要提升師資專業素質
1、加強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我國古代就有教師道德規范,如“身為正儀”、“誨人不倦”、“學而不厭”、“不隱其學”、“以嚴率眾”和“安貧樂道”等為今天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自古以來,人們眼中的教師形象都是清貧、勤懇、兢兢業業、德才兼備、為人師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教師更賦予新的要求與希望——愛崗敬業,嚴守職業道德;舉止得體,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實事求是,善于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勇于探索,開拓創新;保持健康體魄,精力充沛等,這些要求和希望都是師范院校在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中所要做到的。
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孤僻、任性、個性強,如果沒有完善的教育、科學的引導和實踐的磨練,往往使得他們在工作中獨來獨往、自以為是、人際關系緊張,再加上一定程度的自私,所以出現“不好使”的現象是不足為怪的。因此要通過各種方式和課程加強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師范生的職業素質,使未來的教師既能繼承傳統的中華民族美德,又能根據新時代的需要,在學校就樹立規范的職業道德基礎,樹立穩固的專業思想和敬業精神,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認識到教師職業需要的是奉獻精神、任勞任怨精神、高度責任感、自信心、豐富的知識和教書育人的實際能力等,這些都不是一時一事的,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抱有陶行知先生所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態度,必須熱愛教育事業,有從事教育工作的興趣和能力,有關心愛護學生的熱情,并掌握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恰當方法,如果只是把教師職業當作“混碗飯吃”的手段,就是對社會、對國家、對學生甚至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當教師不可能升官發財,也不可能指望名滿天下,從教人員必須有“平平淡淡最為真”的心態和“俯首甘為孺子?!碧ぬ崒嵉娜颂葑黠L,愛崗敬業,以平常心態對待名和利。
2、加強對師范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
“傳道、授業、解惑”是我國自古廣為流傳和認同的對教師職責的精要描述,在今天我們用新的觀點來解釋教師所傳之道、所授之業及所解之惑仍然是適用的。作為教師就要掌握恰當的“傳道、授業”的方法途徑,熟練引導“解惑”的思路技巧,所以要加強對師范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在學校不僅要學好基本教育理論知識,還要加大教育實踐訓練力度和時間。地理專業的師范生在學好地理專業知識、地理教育理論的基礎上,要進行地理教學三版技能、教學設計、說課、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制作等一系列的職業技能實踐訓練,還要到中學一線進行教育實習,全面接受教學實踐鍛煉。河北師范大學近幾年將師范生8周的教育實習改為半年的頂崗實習,學生到校如到家,全面承擔地理教學任務、班主任工作,同時還進行教育調查等全面鍛煉,使師范生的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大大增強。頂崗實習回來后到中學應聘,基本素質展示完美,很受中學歡迎。2005級師范生今年3~7月進行頂崗實習,有的就被中學提前錄用了。某大學附屬中學向全社會招聘一名地理教師,報名投簡歷者十幾名,有部屬師范院校的碩士生,有省立師范大學的本科生,還有教學一線有經驗的教師,經過說課、講課、筆試和答辯四項考核,河北師范大學的一位應屆畢業生穩拿了四個第一而被錄用,足以說明加強職業技能訓練是學生就業的本錢。
3、加強對師范生進行新課程培訓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正向其全面、深入推進,這次課改是整體改革,從教者不經培訓不得上崗。師范生畢業后到中學任教,逐漸面對的都是新課程、新課改、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新評價等,要使師范生一到中學就能進入教師角色,適應新課改、勝任新課程,就需要在師范院校完成新課改的一系列培訓,使師范生了解新課改的背景和進程,理解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熟悉地理新教材,掌握新課改倡導的新教法、新學法和激勵性評價的方法等,全面提高對新課改的適應能力和勝任新課程的能力。
三、地理新課程需要改革師范專業課程
“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是高中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這突出體現了新課程的適應性、開放性和選擇性。地理學科設了三個必修模塊(必修1、必修2、必修3)與七個選修模塊(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鄉規劃、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和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選修模塊涉及的知識幾乎囊括了高師地理專業現設的主要專業課程知識,中學現任教師勝任起來有難度。針對新課改需要加強以下兩點。
1、針對新課程需要開設相應選修課和技能訓練
高師地理專業為新課改培養需要的地理師資責無旁貸。新課改對師資的需要,就是師范院校培養師資的標準,要了解新課改的需要,針對新課改為師范生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和技能訓練,如針對高中新課程7個選修模塊開設相應選修課程和技能訓練,使師范生在學校里就具備了新課改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到中學后不僅能適應新課改,而且能成為新課改順利實施的促進者。
2、針對新課程需要開展相應課題研究和教改探索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整體改革,諸多亮點讓人們耳目一新,如課程的三級管理機制、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機制等。課程的三級管理機制,給廣大教育者提出了開發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任務和要求。在調查中發現,各中學對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存有諸多困難和困惑,其中最大的難點是師資的開發能力和精力。高師院校要針對中學的這些難點,組織師范生在學校開展相關的專題研究,如“地方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的開發”、“教育評價改革”、“研究性學習”、“探究式教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使師范生在學校就掌握了這些專題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到中學后能很快成為新課改的促進者。
四、地理新課程需要創新型師資
師范院校培養的師資要成為新課改的適應者、促進者,這是毫無疑問的。知識經濟、信息時代,是改革創新的時代,是競爭和挑戰更加激烈的時代。改革則存,創新則發展,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教育創新是教育發展的靈魂。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領域的主流,也是為我國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必要基礎。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創新型教師。加快創新型師資的培養,不僅是教育創新的呼喚,也是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歷史必然。創新型師資必須具備創新型的能力結構,即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善于突破原有的、凝固的思維模式,擅長進行知識的更新、重組,善于發現新舊知識的新聯系及事物之間的新聯系;善于審視現在、洞察未來,能敏銳地預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育變革對師資素質的要求等。高師院校應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師資隊伍,把培養師范生的創新素質作為高師院校素質教育的核心。
在培養師范生的創新素質中,要改革課堂教學行為,激發師范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科學定位師生關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形成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大膽質疑的學風;積極轉換角度展開想象,加強探究式教學,善于突破思維定勢,發展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等形成思維創新;同時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施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研究實踐中體驗成功,培養意志,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