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會民
[關鍵詞)課堂教學;提問;科學性;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09)08(B)-0041-01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訓練、能力形成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教者在這一環節上容易陷入盲目性和不合理性的誤區。如何使語文課堂提問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啟發點撥于“憤”而未發之時,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輕松自如中達到目標、完成任務呢?
抓住契機,設“扣子”
學生接觸文章時,不是一開始就有情趣的。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據目標,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作為“障礙”。當學生急于想解開這些“扣子”(問題)時,也就意味著思維訓練的實現,教學目標的凸顯,學生對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如教授《死海不死》一文時,筆者讓學生思考題目中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是否矛盾、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字又指什么等問題。通過這幾個提問創設的“扣子”,難易適中,目標明確,這就能激活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并帶著這些問題研讀課文,尋找答案。最后當學生解答了文中“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又如,筆者在教《孔乙己》一文時,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個看似簡單卻又很難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誘導學生細研文本。然后筆者又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名字的深刻性,解決了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設“扣子”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由淺入深,有遞進
教師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還遠遠不夠。它需要施教者站得高、看得遠,從整節課、整篇文本來籌劃,適時設計出科學有序的提問。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逐步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如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可采用逐層遞進的方法提出問題。教師設立“作者選用了哪幾個小故事刻畫志愿軍戰士的形象”的問題,學生經過研讀文章得知有三個,即松骨峰戰斗、火海救兒童和戰地談話錄。教師可繼續設問:“這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通過再讀課文得知,通過松骨峰戰斗的故事塑造英雄群像,展現志愿軍的主要任務是“抗美”,通過火海救兒童的故事描繪個像。展現了志愿軍的另一個任務是“援朝”,通過戰地談話錄的故事揭示了志愿軍的“愛國”精神。教師還可以設問:“這三個故事的次序能否顛倒?抗美援朝中的故事有很多,作者為何只選這三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讓學生體味作者選材的精妙。以上由淺入深、富有遞進的提問使學生對文章能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這對學生寫作文時的選材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平中見奇,抓要害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還要抓關鍵詞句,抓要害細節進行提問。由于學生思維常常處于彈性狀態中。他們有時不善發現文中的關鍵性詞句,即使有所發現,也不易從上下文的邏輯關系中去理解和把握。教師通常需要在這里設問,從看似平常的小處人手,抓住要害,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進而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時,教師抓住“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關鍵句。就“站著喝酒”、“穿長衫”、“唯一”等關鍵詞語設疑置問,從而啟發學生理解人物的畸形性格。再如《春》一文的結尾三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教師就此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比喻?妙在何處?”讓學生知道此三句集中表現春的“新”、“美”和“力”,給人以希望和啟迪。在此處提問,學生興致盎然,備感新奇精妙,還可以體味作家的精妙之筆。
發散思維,善聯想
語文課堂提問要使學生由此及彼,把握前后文意,聯系課堂內外。如教學《空城計》一文,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諸葛亮為什么要‘唱空城計?司馬懿對‘空城計作何反應?文中三次寫孔明的笑,該如何理解?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什么會成功?如果把司馬懿換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用了還會成功嗎?”學生要回答以上問題,必然要聯系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內容,分析人物性格,這樣就誘導學生在課外來閱讀《三國演義》。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立“你還知道類似‘空城計的戰例嗎”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聯想,以擴展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行閱讀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