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成
[關鍵詞]網絡;道德;大學生;榮辱觀;自律意識;網絡立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09)08(B)-0009-01
網絡社會中,人的生存方式因數字化而表現出虛擬性、開放性、自主性、“非人性”等特點。這也決定了其道德運行方式、道德評價方式等都有著與現實社會生活不同的特點。正是由于這些不同于現實社會生活的特點,使得大學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方家指正。
一、加強榮辱觀教育
心理學有一個內模仿的概念,即網上行為是個體心理歷程的再現。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道德實質上是社會道德的延伸,其反過來又會影響現實道德。而“八榮八恥”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榮辱觀教育,使其網上行為像現實生活一樣,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并使其學會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分析、判斷問題,加強自律,自覺校正自己的網上言行,大力弘揚真、善、美,抨擊假、丑、惡。
二、加強道德主體意識,培養道德自律
網絡世界是一個無中心的資源共享體,盡管其作為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網絡界面是不公開、不透明的,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十分困難。在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無法發揮強大作用的情況下,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使其養成道德自律,明白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引導他們建立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內省機制,增強他們的道德責任感和遵守網絡道德的自覺性,也是網絡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關鍵在于建立一種“引導選擇”的教育理念,培養他們的道德主體性,引導他們確立網絡道德的主體意識。首先,通過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增強他們的道德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樹立其網上道德責任感,培養他們的自律意識,使其逐漸成為“自己把握自己”、“自己規范自己”、“自己創造自己”的充滿道德主體精神的人。其次,引導大學生提高網絡道德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教會他們辨別是非的方法,引導他們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海量的網絡信息,學會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自主選擇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生道路。最后,教育引導大學生“從我做起”,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發現并克服自己的惡習,使自己的網上行為能時刻聽從內心的道德責任的“命令”,自覺規范自己的網上行為,達到道德自律的境界。
三、開辟道德教育新渠道,加強網德教育
高校應發揮在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建立貼近學生、體現特色又具有權威性和吸引力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網站和網頁,開辟網絡道德教育新陣地,加大正面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道德網站傳播主流文化價值觀、道德理論知識,將校園文化藝術節、社會實踐活動等內容精心加工并通過網絡予以傳播,使這些健康、高雅、生動、活潑的內容占領網德教育陣地,可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同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活動。正確引導大學生開展網上討論,將道德教育融入網上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活動中,這可實現寓教于樂,培植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切實加強大學生網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網絡道德與常規道德一樣是人類理性的表現,也同樣是灌輸、教育和培養的結果。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了高等學校的教育體系,但在我國大中小學的計算機和網絡課程中,傳授的還只是技術理論,未涉及網絡道德層面。在這種情況下,網德對學生而言處于“教育盲區”和“道德任意”狀態。因此,我國高等學校開設相關的網絡道德課程勢在必行。
四、加強網絡立法和網絡立法的道德化
“法律的存在能幫助預防不道德和破壞行為,法律作為道德規范的基準,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圍內進行他們的活動。沒有界限,就很難確保沒有影響和侵犯別人的情況。”因此,政府要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和措施,借助國家強制力的威懾,對網絡出現的不健康內容和行為進行管理和監督,為網絡道德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而制定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這對約束網民行為、維持正常的網絡秩序極為必要。目前,世界各國紛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如美國華盛頓“計算機倫理研究所”就推出了《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也發布了《網絡倫理聲明》。我們國家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對象,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切實可行的網絡道德規范,實現網絡立法的道德化,這是走出網絡道德教育怪圈的根本途徑,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網絡道德體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