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琳
[關鍵詞]鋼琴教學;情感;彈奏;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09)08(B)-0063-01
作為一名鋼琴老師,主要任務就是給學生傳授精湛的鋼琴演奏技巧,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大腦聰慧、雙手靈巧。
在常規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通常處于主動地位,而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是一種古板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應在教學方法上大膽創新,以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喜悅、產生興趣。
學生初次接觸鋼琴應該是一次愉快的經歷。作為教師,應喚起初學者全身心的專注力來學習音樂,使其積極地表達對音樂的情感體驗,這樣才會達到快速入門的學習效果。
在鋼琴學習中,學生的演奏能力以“樂譜”、“技巧”、“風格”為發展過程,體現Ⅲ由低到高的變化,表現了從“理解樂譜”到“技術掌握”再到“音樂表現”層而上的區別,最后經過表演使三者得以結合,達到音樂表演及傳播交流的目的。只要學生認真完成每個過程,讓鋼琴成為心中的最愛,就能使機械的技巧轉化成美妙的音樂表演。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兩類學生:一類是音高感很強的學生,另一類是音高感不太好的學生。前者會把連貫的音樂聽成一個個獨立的音符,由于過多地關注單音而失去了對樂句的感覺,以致在彈奏的時候無法彈出流暢的樂曲。因此,想要彈好鋼琴,首先就應把握樂曲的節奏,其次還應注重和聲色彩的渲染。涅高茲把擺錘的擺動、鐘表的嘀嗒聲比作節拍,而把脈搏、呼吸、海潮、麥浪的起伏比作節奏。節拍和節奏是塑造音樂的基本形式,所以如何掌握音樂的節奏和節拍就成為彈好鋼琴的關鍵所在。
那么,怎樣才能完美地彈奏一首樂曲呢?我認為先要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這樣才能使樂曲本身的藝術形象得以再現。由于作品上的每一個音符、速度、力度記號、連線、斷音、重音等都體現著作者的意圖,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自己的學生準確地背誦原譜,讓學生做到背譜演奏。關于這一點朱公一教授有精辟的論述:“每一首音樂作品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它固有的風格,這是不可更易的客觀存在。”所以,在演奏過程中千萬不能忽視樂譜的存在,不能讓表演的熱情影響了我們的理智。
教學生彈鋼琴,不能把學生變成鋼琴的奴隸,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智力、豐富知識、擴大視野,讓其充分發揮想象力去表現音樂。彈琴能鍛煉學生的吃苦精神,而這種精神的養成對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每個彈鋼琴的人都能成為鋼琴大師或者是鋼琴界的大腕,許多學習者只是因為喜愛而學習。音樂是情感藝術,學生只有融入音樂許許多多的“故事”中,才會獲得豐富的情感享受,從而在學琴的生涯中得到無限的樂趣,使鋼琴成為我們最好的傾訴者。
怎樣才能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所學的知識呢?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的生活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軌道。教師應注重平時的引導工作,著手幫助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為了引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重視,教師還應多舉一些生動易懂的例子來引導學生。
總之,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自然”是彈好鋼琴的首要因素。就如同每一個初學者的第一節課永遠是先學會放松,然后再進入繁復的知識學習階段。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鋼琴,而不是強加給學生那些概念化的知識與技術性的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