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摘要:在中國,經人民法院審判或其他有權機關審理制作的生效法律文書中確認的權力,通常依賴權利義務人自覺履行而得以實現,但在有的時候、有的地方,為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民事權利被無故延誤甚至抗拒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基層法院,由于廣大人民群眾法制觀念不強、法律意識薄弱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導到“執行難”這一現象尤為突出。
關鍵詞:人民法院;執行難;審執分立;強制措施;執行效率;法官素質
中圖分類號:D92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111-02
執行,泛指人民法院和行政執法機關對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付諸實現的法定活動和行為。人民法院的執行,是審判程序的最終階段,它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相關人員的參加下依法使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和其他法律文書付諸實現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7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由此可見,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是運用國家強制力,促使義務人履行生效的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的活動和行為,它是人民法院司法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動完結的標志。
如何解決好“執行難”這一老大難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綜觀近幾年來“執行難”的癥結所在。唯有從分析造成“執行難”的主客觀因素入手,做到“對癥下藥”,防患與未然,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所在。
一、困擾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主客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廣大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在人民法院特別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針對公民之間因各種糾紛所引起的債權債務關系進行執行。在中國,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一般情況下依賴于當事人自覺履行,但由于當事人往往因為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義務人藐視法律,大量出現無故延誤甚至出現暴力抵抗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等行為,嚴重阻礙了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國家法律的威信。其次,中國《民事訴訟法》第223條規定,“被譽為執行人來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這體現了執行的依法性及強制性,但有的當事人由于法律意識薄弱,法制觀念不強,為達到逃避履行的目的,肆意轉移、損毀、隱匿、變賣已被查封、扣押、凍結之財產,造成“執行財產難尋”,更有甚者以制造“離婚”、“失蹤”等假象來逃避義務,從而給執行工作帶來巨大障礙,使得執行成本增加,執行效率降低。
2地方保護主義盛行,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行政干預及異地執行難。
第一,行政干預造成執行困難,由于各地方的企業、法人與地方政府間存著許多共同利益,因而當企業、法人成為被執行人時,各種行政干預措施便蜂擁而至。通常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都會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使得執行工作很難順利開展,一旦錯過良機,很多執行案件最終不得草草了事。
第二,異地執行難。《民事訴訟法》第207條第1款規定,“發生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對于義務人不屬第一審人民法院所在地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只有來取異地執行的措施,然而異地執行又談何容易,雖然中國法律明文規定相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協助人民法院執行,但由于地域的限制、社會背景的迥異等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使得第一審人民法院往往不可能在異地順利地開展執行,更不可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協助執行,執行的阻力帶來執行的實際困難。
3經濟發展滯后造成執行難。在一些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欠發達地區,人民法院執行的對象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不得不考慮一個執行后果的問題,既不能不執行又不能不服從大局保證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最后一個案子辦完,卻往往得不到令雙方當事人都滿意的“雙贏”結果,這其中的阻力與壓力可想而知,因而也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執行難”。
(二)主觀因素
1執行工作審判化。長期以來,中國由于缺乏對民事強制執行性質的正確認識,一直把執行工作與審判員工作相混合,導致了“執行工作審判化”現象的產生和存在,在執行機構上主要表現為:一是執行機構的名稱與審判機構并列稱為“庭”;二是上下級執行機構的關系上,套用審判體制的模式,互不隸屬,而是監督、指導、協調關系;三是工作方式上適用審判制度中的合議制;四是職責范圍上與審判機構相互交叉錯位,這些“執行亂”又往往會導致“執行難”。
2審判程序遺留執行障礙,自從人民法院內部推行“審執分立”以來,審判機構與執行機構似乎已相互獨立,并無關聯,實則不然;法律明確規定了執行機構的執行依據只能是已生效的判決、裁定,而這些法律文書又都是由審判機構做出的,執行機構無權執行依據進行實質審查,無權變更執行依據的內容,而正是這一“軟肋”,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審判機構只管審判而全然不顧執行,判決、裁定漏洞百出,該進行調解的也不作積極調解,將審判程序中的矛盾遺留到執行程序,致使執行工作舉步維艱,大大地增加了執行成本,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從而嚴重困擾了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造成執行難度加大。
3個別執行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審執分立以來,執行工作呈現出自主性、靈活性、機動性的特點,一方面為自主靈活地執行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同時也對執行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執行案件執行質量的高低全都掌握在執行法官手里。由于執行工作特有的性質導致了執行法官在很大程度上擁有對執行案件的“生殺予奪”大權,能否公正執法,能否合法有效地保證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得以實現,全憑法官一人說了算,權力過大過于集中,致使某些法律意識不強,業務水平低下的執行人員私欲膨脹,從而造成“吃、拿、走、要”,貪贓枉法,違法執行的案件越來越多,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壞的影響,這也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大大降低,群眾漸生抵觸、日久彌深。
4中國現行執行救濟制度存在缺陷。中國現行執行救濟制度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沒有規定程序上的救濟方法,執行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對程序上違法或不當的執行行業沒有相應的矯正方法;第二,沒有規定對被執行人實體上的救濟措施,對于侵害被執行人實體權利的執行行為沒有糾正,制約的方法;第三,執行異議對第三人實體權力的保護很不充分。根據民訴法規定,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執行員如發現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按審判監督程序處理,但審判監督程序是對已經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內容發現有錯誤或很可能有錯誤而進行再次審理的程序。因此,中國民訴法規定的執行異議制度僅適用于命令交付特定物或命令債務人為一定行為的執行案件,只有這類案件案外人實體權利的損
害才可能是由于執行根據本身的錯誤引起的,在案外人實體權利的執行中,在案外人實體權利的損害是由執行行為造成,執行根據并無錯誤時,案外的權利卻無法得到保護;其次,第三人對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而提出異議屬實體上的爭議,應由審判機構通過正常的審判程序解決,由執行員先進行審查判斷,不符合審判機構與執行機構的職責劃分。剝奪了第三人的訴訟。這些都使執行工作變得拖冗、反復,不利于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克服執行難的有效措施
1完善執行立法。國家應加強執行理論研究,這是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例如,由于立法上的欠成熟,中國現行有關申請執行期限的規定與民事實體法中的訴訟時效制度相矛盾,造成了程序申請執行期限否定民事實體法訴訟時效的局面;其次,申請執行的期限過短,不僅會造成債權的緊張、增加債權人和人民法院的負擔,而且在實踐中造成了大量的執行案件不能結案。因此,法學研究者應擔負起職責,加強執行理論研究,使執行立法適于工作實際和市場經濟的需要。
2充分發揮審判程序職能作用。審判程序作為執行程序的前置程序,應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審判結果的規定將直接影響執行工作的進行,因此,審判程序充分發揮好其職能作用,在依法做好審判工作的同時,著眼全局,為執行工作創造良好條件。
3培養當事人在執行過程中的證據意識,進一步明確舉證責任。由于人民法院不可能對當事人的履行能力作詳細的了解,因而需要當事人做好舉證工作,以便配合人民法院完成執行,使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以順利實現。
4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作為國家權力的保障者和實施者,人民法院有必要完善內部監督機制,約束執行工作人員的執行行為,防止權力的濫用;同時,還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打消執法干警“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思想念頭,做到賞罰分明、獎懲有度。
5大力提高執行人員素質,執行一項政策性很強的重要工作,它直接觸及當事人的民事權益,其影響力不但輻射到當事人的親屬,而且會給全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震撼力,因而執行組織成員的素質,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在“執行難”,“難”已成為社會病的今天,建設一支法律水平高、思想作風好的執行的工作隊伍已是當務之急。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依法治國的方略的順利推進,明示強制執行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執行難”這一社會通病,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這一老大難問題,任重而道遠,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