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春 關海寬
摘要:追求現代化是人類整體進步的原動力,是改革開放偉業的目的所在,黨和國家已經提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時間表,而經濟文化落后的西北廣大農村地區無疑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這關系西北地區以至于國家整體現代化的進程,而西北農村人的素質的塑造是重中之重,這是一個關系到西北農村現代化實現的根本性的問題。
關鍵詞:農民素質;社會現代化;西北;農村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045-02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明確指出,到建國一百周年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因此,如何和盡快實現現代化是中國現階段的最高目標,每一個地區都必須將實現社會現代化提上日程,以推動全國現代化的整體實現。而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主體,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通過人來建設和推動的。就西北農村地區而言,人的素質整體不高的狀況直接影響該地區社會現代化的進程。
一、西北農民的素質對西北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逼渲腥说慕ㄔO,即人的現代化問題則是其中的最基礎的工程,因為社會各方面的現代化,都離不開人的實踐,人是社會現代化的承擔者和實現者。離開了對人的塑造和發展,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因此,要實現西北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必須加強農民的素質的提高。
“社會現代化”的內涵,就中國當前現狀而言,主要是指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此現代化目標是一個相對的現代化目標,也稱“階段性目標”,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以工業化、城市化為最主要標志的,而不是絕對的現代化目標、理想目標即全人類所追求的最高目標。這實際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更為現實的指導。就中國的西北地區而言,與其他地區相比其現代化進程是遲緩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所計算的中國各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上,地處西北的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等省份在全國范圍屬于倒數,基本都在2050年之后,一個帶有根本性意義的束縛就是西北地區以農業為主,農民人口及占據的地區面積占絕大比例。人的素質與現代化所要求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快西北地區現代化進程,實際上主要就是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必須注重在農民的素質提高上、人才的培養上做文章。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獻身西部開發的人才進行特殊的照顧和優待政策,但從實踐看來效果并不明顯。所以,提高西北農村地區人的素質不能光靠外來人口的遷人以求改變,根本立足點應放在原居住人口的人的塑造上。
二、西北農民的素質與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的現狀
首先,思想觀念上,理性精神較弱。現代化代表了人類整體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理性追求,它要求人們必須善于對現實中的事物和現象進行科學的思考,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抓住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從而做出理性的社會行動,改變自己不利的地位和處境。而現實中的這個地區的人們,各種迷信和宗教力量仍從思想上控制著大多數的人,使得他們容易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篤信命運,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在全國范圍內都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今天,許多落后的觀念仍在西北農村地區廣泛的流傳,這不利于人自身的進步,當然更不利于依賴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發揮的社會現代化的實現。
其次,現實西北農民從整體上講科技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質與現代化所要求的存在著很大差距,雖然從縱向來講,與過去相比已有很大進步。但與其他地區的橫向比較則落后明顯。社會現代化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廣泛采用的基礎上的,這就需要大量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具備一定能力的人,只有這樣,生產力中的智能性要素才能和實體性要素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發動機作用。但是由于西北地區的經濟文化落后,科技和教育經費的投入少,人們的受教育和受培訓程度較低,文盲、半文盲人口仍占相當比重,農村地區更是不用說。在國家全范圍普及義務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地區經濟的落后和家庭的貧困,以及陳舊思,想觀念的影響,許多適齡兒童無法正常入學,稍長大一點就出外打工掙錢或整日無所事事,甚至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最后,思維方式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西北農村地區由于其落后的經濟形態、地理環境和人口稀少等因素的影響,西北人的思維方式保守性和封閉性特點濃重,而現代化意味著去擴大“對物質、能量信息的獲取和支配能力”及去尋求“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革命性提升的創新能力”要求人的思維方式必須具有開放性,不斷追求變化和發展。對于這種矛盾和沖突,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對待,不能虛偽的去掩蓋、諱疾忌醫,要力求改變。
三、提高農民素質。加快西北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人的素質的塑造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其基本的立足點就是按照社會現代化的內在的本質的要求,實現由現代人對傳統人的揚棄。西北農村地區現代化的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促進西北農村社會現代化的進程。
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西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根本基礎,當前,西北農村地區存在文化落后和素質不高的一面,從根本上說,還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一定的物質生產資料生產能力是提高人的素質的平臺,為人的塑造提供物質基礎。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西北農村的生產力,一方面,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以對農村地區的扶持和其他富裕地區在技術、資金、人力資源上的幫助,從外力上促進;另一方面,西北農村的發展主要靠西北人自己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2應具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政治素質
政治素質是指人們為實現階段利益和階段目標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所需要的素質。主要是指人的政治觀點、政治信念等,這關系到西北農村現代化的政治方向。要使農民具備這一點,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和知識分子深入農村地區進行積極有效的、貼進農民生活的宣傳和教育,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有關方面應有具體的方法和措施,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大眾化發展。
3人的素質和能力的發展取決于教育和外部社會環境
西北人口總體素質尤其是少數民族人口素質明顯偏低。農村地區更是令人擔憂,文盲半文盲率較高,人力資本存量低,嚴重制約著西北地區的跨越式發展,西北地區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都明顯低于全國水平;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18年,比全國低5%;人力資本存量低,近年來,人力資源能力系數只有4.96左右,比全國6.98的平均水平低40%;而且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約1400萬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轉移,占農村勞動人口的30%左右。這導致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后勁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差。在談到如何
使人的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時,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的全面發展都取決于教育和外部環境”。必須通過科技和教育提高西北農民的素質,這是根本的方式和途徑。西北地區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重視和加大對農村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這直接關系到西北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后勁和農村現代化的快速真正實現。社會學家把教育稱之謂“創造未來的起點”,在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形勢下,西北地區要抓住機遇,改變農民素質和能力的落后現狀。
4批判繼承和吸收中國傳統的人的修養論,加強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建設
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素質的精神基礎,是理想、道德和紀律的統一體。西北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受傳統思想文化影響更大,中國傳統的人的修養論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如儒家關于“仁”的思想:“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思想精華,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非常有利。所以,要善于從傳統的人的修養論中汲取優秀的倫理道德規范,以更好規范人的行為,維持社會穩定。當然要和當前現代化的要求相聯系,把個人理想同社會理想,把個人追求同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為西北農村地區現代化實現提供精神動力。
5培養理性思維方式,具備創新探索精神
鄧小平講:“改革開放膽子大膽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是不且實際的高速度,還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的發展?!盻可見,搞現代化建設既要勇于冒險,敢沖敢干,但又不是莽撞,必須要有理性,全面的思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西北農民的思維是一種經驗式思維、感性思維、習慣性思維,要符合社會現代化的要求,必須打破這種思維方式,走上理性思維軌道上來。有了科學的理性思維和創新探索的精神,不受舊的經驗、模式、條框的束縛,才能有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理論才能正確的實踐,從而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總之,在全國范圍內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今天,西北農民的素質的塑造對西北地區的整體發展而言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問題,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并認真對待之。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