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路 張 樺 路 旭
摘要: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自產生、調整至今年兩會的撒并,經歷了近二十六年的歷史。試圖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務院機構調整歷程。對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的由來及謝幕進行詳盡闡述與簡要分析,旨在指出它的謝幕是一個必然過程。
關鍵詞: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國務院機構改革;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
中圖分類號:F123.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255-02
一、前國防科工委時代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重工業部,歸口管理兵器工業。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分別批準在重工業部設立航空工業籌備組、兵器工業辦公室,成立電信工業局(由中央軍委通信部代管)和船舶工業局,負責組織軍工生產和軍工企業的調整工作。1952年8月,從重工業部中分置出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分別主管普通機械電子工業和軍工(兵器工業和航空工業)。1953年1月,原屬重工業部領導的船舶工業局劃歸主管民用機械的第一機械工業部管理。同年4月,電信工業局劃歸二機部管理。中國國防工業實現了全國集中統一管理。
20世紀50年代中期,面對美國的核訛詐及核威脅,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和核壟斷,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共中央適時做出發展國防科技,特別是發展以原子彈和導彈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國防尖端技術的重要決策。1955年,中央決定建設原子能工業。為了加強國防科技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1958年10月,成立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統一領導全軍武器裝備的科學研究工作。除直轄導彈、航空、艦船、電子等科研院外,對原來分散屬各國防工業部的國防科研工作,實施統一組織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國防科委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有了統一管理國防科技的機構,加強了國防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195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工委)在北京成立。賀龍任主任。國防工業委員會為國務院、中央軍委統一組織協調國防工業生產建設的業務領導機關,主要負責對國防工業部門督促檢查,對各軍兵種武器裝備科研組織協調。
大約過了兩年左右,即1961年11月18日,為進一步協調國防工業內部科研與生產的關系,協調武器裝備制造部門與使用部門的關系,協調國防工業部門與其他工業部門的關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簡稱國防工辦)成立,直接管理二、三機部和國防科委、國防工委所屬范圍的工作。國防工業加公室成立后,國防工業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國防工業辦公重組織進行。各省、市、自治區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成立了一些管理國防工業的相應機構,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相繼成立了國防工辦。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國防工業拘管理系統。1963年9月,國防工業委員會撤銷。“文革”期間國防科技工業部門許多單位癱瘓和半癱瘓的局面,“文革”后組成國防工業軍管小組,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對國防工業各部的各項工作實施統一領導。
1971~1975年底,國防科技工業經歷了兩次整頓,旨在恢復科研生產,加強組織領導。
自1977年春中央開始大規模地調整中央專委、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和各國防工業部的領導班子,各部門也相繼調整了研究機構和企業的領導班子。1977年1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央軍委科學技術裝備委員會(簡稱科裝委),統一領導國防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生產工作。1978年9月,將1975年5月以后下放的以地方為主管理的國防工業的重點企事業單位,改為主管部與地方雙重領導,以部為主。
二、舊國防科工委時代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總結了我黨的歷史經驗,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從此,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加快經濟建設的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企業則朝著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方向轉變。
1979年3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確定二、七機部各企、事業單位,由二、七機部與省、市、自治區雙重領導,以部為主。10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科學研究協調委員會,負責協調國家科委、國防科委、國防工辦三個系統的科研工作。國家開始將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結合,逐步向科研、試制、生產一體化的管理體制發展。
1982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總結國內外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經驗后,提出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要求國防科技工業各部門除完成國家規定的武器裝備科研和生產任務外,要全力以赴地搞民品科研和生產。為貫徹十六字方針,使國防科技工業逐步向軍民結合的體制進行轉變,1982年5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關于國務院部委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的決定》,這是中國國務院機構以年輕化建設為主題的第一次改革,目的是廢除領導干部的終身制,精簡機構,減少編制。
在這次改革中,決定撤銷第六機械工業部,成立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二、三、四、五、七機部分別更名為核、航空、電子、兵器、航天工業部。至1993年6月國務院決定撤銷航空航天工業部,組建航空工業總公司、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六大軍工總公司相繼建立起來了,標志著中國國防工業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邁出重要的一步。
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軍品供需部門之間的訂貨關系,并提出了實行國家軍事訂貨制度的發展方向。《國防法》明確指出,“國家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實行國家軍事訂貨制度,保障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的采購供應。”為了保障國家軍事訂貨制度真正落到實處,還進一步按照“供需分離”的原則,對武器裝備供需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和改革。1998年3月10日,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這是中國國務院機構以“力除沉疴”為主題的第四次改革。本次改革源自于黨的十五大,機構龐大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直接阻礙了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從40個部門減少為29個。目標是實現軍政分開、政企分開、需求與供給管理分開,打破軍工部門的壟斷。在這次改革中,撤銷了1982年5月10日成立的國防科工委,組建新的國防科工委,成為國務院的職能管理部門之一,擁有原國防科工委管理國防工業的職能、國家計委國防司的職能以及各軍工總公司承擔的政府職能。
1999年7月,為引入競爭機制,中央決定把五大核心領域軍工部和所屬企業各分為兩家集團公司。2002年底又成立了一家國防電子工業集團公司即形成了的11大軍工集團的格局。但是處于種種考慮,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近日(2008年6月16日)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重新合并,成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可望于7月份正式掛牌。
三、后國防科工委時代
從1998年3月到2008年3月,整整十年的時間,國防科工委給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載人飛船、嫦娥奔月、北斗衛星等等,尤其是為部隊及時、穩定地提供了合格的武器裝備。
但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而中國的工業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不少缺陷,比如比較分散、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各自所屬行業擁有制定政策法規、標準、規劃等職能等,而現代工業交叉融合趨勢加強,需要管理職能的統一協調。
2008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爐。這是中國國務院機構以“大部制”為主題的第六次改革,目的是進一步完善機構職能分工,減少審批過于分散,資源過于浪費的現象,主要針對的是中國市場經濟逐步完善后政府更好為市場經濟服務。
根據上述方案,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同時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為此,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至此,國防科工委退出了歷史舞臺。
此番國防科工委被撤銷,實際上是過去三十年來,與中國國防工業實行軍轉民的一系列的努力相關,也為未來繼續“推動軍轉民”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有利于堅持勤儉建軍,有利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