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偉
摘要:通過模型分析引出了合作博弈路徑概念,將合作博弈路徑界定為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轉變的路徑。進而分析指出,在當前勞資雙方經濟權力結構失衡的格局下,資本不會主動去改變非合作博弈的現狀,勞動力無力開啟合作博弈路徑,也即自發性合作博弈路徑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借助政府強制推動合作博弈路徑。強制性合作博弈路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則決定于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也即只有基于法治的有限政府的推動,強制性合作博弈路徑才是可行和有效的。
關鍵詞:勞資關系;合作博弈路徑;有限政府;私營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166-03
一、模型分析:囚徒困境的消解與合作博弈路徑
謝識予在《經濟博弈論》中“給博弈下了一個直白的、非技術性的定義”。他總結道:“博弈即一些個人、隊組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和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根據博弈方行為邏輯的差別,可以將博弈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基于個體效用最大化的博弈,在非合作博弈中具有策略依存性的各參與者只是考慮自己的利益改進,而不管是否損害到其他人和集體的利益,也即,他們在博弈中總是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在由L(勞動力)和c(資方)二人組成的博弈中,假定二人實力均等,原始收益為(2,2)。二人各有兩個策略:合作與背叛,合作與背叛并不只是指合約的簽訂與解除。還包含勞資雙方對合約的遵守與違約行為以及基于此的合作積極性與機會主義行為、勞資對抗等。各策略支付矩陣為。
這個矩陣說明,如果都采取合作策略,每個人不僅保持了自己的利益,還將獲得因合作而產生的收益,總收益為8,為博弈的帕累托最優解。如果c選擇背叛、L選擇合作,則c不僅保持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占有了L的部分利益;相反,則L不僅保持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占有了c的部分利益。在一方利益受損的基礎上,二人的總收益為6,大于雙方原始總收益4,但小于帕累托最優解8,為帕累托次優解。如果每個人都采取背叛策略,要么是合作不能發生,合作收益不能形成,每個人均保持原始收益(2,2),要么是每個人或要花時間和精力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被對方侵害,或因利益對抗而造成博弈雙方總收益的下降。可以看出,無論對方做何選擇,背叛都為每個人的占優策略。雖然(合作,合作)能形成總收益最大的帕累托最優解,但在沒有“有約束力的協議”情況下,雙方均有通過調整策略,獲得更大支付的可能和沖動,直至(背叛,背叛)時,該矩陣才會形成穩定的納什均衡解。
下面我們在第二階段博弈中再加入合作收益:當第一階段采取“合作”策略時,會獲得額外收益2,如果采取“背叛”策略時則沒有額外收益。因合作產生的額外收益是指勞資雙方的合作收益,合作收益是合作與背叛的函數。其額外支付矩陣為。
假設在第一階段段博弈雙方知道這兩個階段博弈的各種策略下博弈的結果,所以這個博弈的支付矩陣就變為了。
這樣,由上述兩階段構成的博弈中(合作,合作)是納什均衡解。可見,解決合作難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改變博弈的支付結構。而博弈支付結構的改變在于賞罰矩陣的建立,即通過“給對策者加以外部約束或內在化價值以改變收益方陣的相互關系”。
二、中國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合作博弈路徑的選擇
(一)當前社會歷史條件下,資本不會主動去改變非合作博弈的現狀
在經濟權力結構失衡的社會條件下,私營企業特別是規模小、還處于成長階段的私營企業,往往更注重資本積累的加速度,而對社會責任和勞動者合法權益一般會采取漠視的態度。所以,他們不是主要靠企業效率的提高而是采取低工資、低勞動條件、高勞動強度等非合作博弈策略去獲取利潤的高速增長。比如,在工業企業利潤普遍下降的2005年,工業類的私營企業的利潤增長達到47.3%,2006年上半年達到了52.9%。這些利潤中包含了勞動者合法權益損失的部分。這種狀況往往會在強勢既得利益集團的影響下自我強化發展,走上“鎖閉(loek in)”的路徑。
(二)缺乏經濟談判力和組織程度低的勞動力無力開啟合作博弈路徑
在勞動力接近無限供給的條件下,相對于強大的私營企業,勞動者是弱勢群體,處于弱勢地位。另外,中國的私營企業面臨著工會組建率和員工人會率的“雙低現象”,并且在許多私營企業中,工會的維權力度不夠,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制度性弱勢”。這使得工會在平衡勞資力量失衡,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從而,單個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因經濟談判力不強而不能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現狀得不到緩解,逐步形成的傾向于資方不利于勞方的既得利益結構難以自發突破。
(三)中國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強制性合作博弈路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
中國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強制性合作博弈路徑是通過政府提供制度供給促使和維持基于合作博弈的勞資雙方利益最大化的。由于在使用強制力時有很大的規模經濟,政府可以比競爭性組織以低得多的費用提供所需的制度服務。所以。政府就成了可以提供強力推動的第三方的合適人選。由于政府提供制度供給“會同時引起國家的費用和效益”,所以也存在著“國家是否具有采取適當行動的激勵”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行使著市場監管和調節的職能。然而,政府并不是一個抽象的組織,而是由作為代理者的地方政府和政府公務人員組成,在經濟學意義上,他們同樣都是“經濟人”。在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構成的委托代理關系中,他們具有并非完全一致的利益傾向和政策目標。中央政府作為全國人民利益的總代表,具有維護全體人民利益的政策目標,而作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除了具有自覺維護中央政策目標的政治義務之外,還具有維護本地區本部門利益的政策傾向。
三、中國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合作博弈路徑中的政府作為
(一)轉變發展理念
在勞資關系問題上,各級地方政府要認真領會和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切實改變過去重“企業”輕“職工”的發展理念,將經濟發展同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切實維護好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各級政府既要看到資本為社會經濟作出的貢獻,充分發揮“資本的偉大歷史方面”,支持包括私營企業在內的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同時也要改變僅熱衷于“招商引資”和GDP的增長而忽視勞動者權益維護的錯誤理念與做法,通過對資本權力的邊界作H;合理的規定,規避自發膨脹的資本權力對合法勞動權益與公共權益的侵犯,以適應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的要求。
(二)改革政績考評體系,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體制
科學發展觀將發展標準的內涵進一步深化,認為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還包括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環境的可持續、
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內容,所以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就要求對各級地方政府政績的評價政府不能僅僅以其所轄區域的稅收、GDP增長情況為標準。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將社會發展指標、生態建設指標等內容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當中去。以改善單一指標激勵下的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情況。只有這樣,地方政府才能真正轉變“重經濟輕社會”的片面發展理念,發揮好平衡勞資關系的積極作用,從而實現“政府—資本—工會”的三方均衡,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使政府在法治的限制下行使職權、增進市場的調節功能。在協調勞資關系中既要克服單純注重經濟增長忽視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片面發展觀又要避免因職能越位、行政管理方式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而影響市場經濟功能的有效發揮。從而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勞資利益關系中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統一。
(三)完善勞動法律體系,健全相關勞動制度
1國家立法機構應盡快完善勞動法律體系。國家立法機構要結合當前的新形勢,立足國情,借鑒國外經驗,完善勞動立法,盡快出臺與《勞動法》相配套的《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勞動爭議法》、《工資法》等法律法規,以使勞動關系的種種矛盾都能依法規范,確保《勞動法》得到切實有效地執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法律法規應進一步明確規定企業對勞動合同、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障負有主體責任,在法律中對各種企業違法行為盡可能詳細地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同時通過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2推動相關勞動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第一,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當前推進勞動合同制度,一方面,需要加大《勞動合同法》的宣傳,提高勞動者自覺運用勞動合同法維權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勞動行政部門與相關監察部門加強勞動監察和執法力度,督促企業用工必須嚴格按《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程序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內容不僅要明確勞資雙方的權益、勞資雙方的責任更要具體明確勞動工時、勞動條件、勞動工資標準等事關員工重大權益的條款。第二,進一步完善三方協商與集體合同制度。要切實加強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三方協調機制的組織制度建設。在《工資集體協商辦法》、《集體合同規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保證三方協調機制規范、有序、順暢、高效地運作。在中國,集體談判的主體是各級政府、工會和雇主組織。雖然政府在具體談判時不能介入,但各級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通過強有力的執法監督和社會監控手段,確保三方協商達成的各項決議能夠為勞資關系雙方自覺遵守,以維護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嚴肅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把加強私營企業工會組織建設作為推動勞資平等協商、合作博弈的重要舉措。應按照《工會法》和《工會章程》的規定和要求,堅持哪里有職工哪里就要建立工會組織的原則,督促私營企業建立和健全工會組織。要加快新建私營企業工會組建步伐。要把是否建立工會作為私營企業信用等級認定的依據之一,可通過工商年審、稅務登記,隨時掌握私營企業工會建設情況。考慮到私營企業工會維權難度,可以由市、縣、區總工會出面,與企業訂立有關工會干部特殊權益保護的協議,使工會能夠獨立于企業,真正成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組織。另一方面,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等雇主組織要進一步加強組織建設,明確參與、協調、反映、培訓五項職責,做到“到位”不“虛位”。第三,改進勞動爭議解決機制。在勞動爭議仲裁和司法程序上,應針對勞動者設立更簡易、快捷、低成本的程序,盡快及時地解決他們的勞動爭議。國內一些專家學者提出應建立“或裁或審、裁審分軌”的爭議處理機制。在這種機制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可選擇由仲裁或訴訟解決爭議。如選擇仲裁,裁決后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一裁終局。如選擇訴訟,按普通民事案件程序處理,兩審終審。這種機制可以解決現有勞動爭議處理機制耗時耗力、不利于勞動者維權的問題,應認真研究。第四,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把私營企業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保障私營企業員工權益的必由之路。針對目前私營企業參保面窄的現狀,必須加大社會保險的力度。可以按照“先工傷,后醫療,再養老”的保險順序,探索更加符合實際的社會保障措施。要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比如要建立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等各種形式互補共存的養老保險體系。由于私營企業員工流動性較強,目前單一的個人賬戶養老方式不適應實際需要。可考慮兩種方式并行,穩定性強、素質高的職工繼續采用現行方式;流動性強的員工可采用退職金的養老方式,按照其在企業工作時間長短、比照養老保障標準發放退職金,用于個人儲蓄養老。
(四)培育新型勞動關系文化
政府應該通過教育機構、出版機構、新聞媒體加強全社會的倫理道德建設,宣傳誠信、合作、雙贏的理念,提高雇主的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提高勞動者思想文化素質和依法維權意識,促進全社會道德、文明、理性行為的出現,避免非理性暴力行為的發生。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勞資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型勞動關系文化,維護和諧的勞動關系。
(五)提高教育供給水平和效率
根據當前國情,政府在增加教育供給時應著重把握以下三條原則:一是,隨著經濟增長而不斷提高教育投資水平,確保在不超越國力基礎上的教育優先發展;二是,教育投資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而體現出重點性和層次性。通過政府買單逐漸普及私人收益遠小于社會收益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要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資規模,在提高勞動者基本素質的同時不斷優化勞動者人力資本結構;三是要改變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投資效率,使教育與生產相適應,促進勞動供給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有效統一。
四、結束語
但我們還必須加以說明的是,即便中國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合作博弈路徑在引入政府以后得以開啟,這也只是第一步。從規范意義上說,中國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強制性合作博弈路徑只是基于當前社會歷史條件的具有可行性的次優選擇。因為,盡管任何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都離不開法治的約束,但是,畢竟勞資雙方在力量失衡的情況下的合作博弈與雙方力量相對平衡的合作博弈相比要付出相對較大的法治成本。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