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摘要:當前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增長趨緩,階段性失業壓力陡然增大。分析中國的失業狀況,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出現的失業是短期的、表現突出的,而長期以來中國仍以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為主。因此,如何疏通好短期內失業壓力,并在戰略上改善失業狀況,是主要闡述的問題。立足中國國情,分析失業現狀、影響失業的主要因素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24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116-02
失業通常分為三類,即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后兩種失業統稱為自然失業。其中,摩擦性失業是由經濟運行中各種因素的變化和勞動力市場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臨時性失業,一般是由求職的勞動者與需方提供的崗位之間存在著時間滯差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的變動,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不相適應所引起的失業。
一、中國失業現狀分析
1結構性失業及其具體表現
結構性失業的特點是職位空缺與失業并存,即市場上存在著大量失業的勞動者,但同時一些行業的工作崗位空缺,找不到適合的勞動者。結構性失業并不是勞動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動,是因為一段時期勞動力的技術結構、地區結構、職業結構不能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動。
比較有代表性的結構性失業是以大學畢業生為代表的高學歷群體就業難這一現象。直接表現為大規模擴招和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少之間的矛盾,據統計,1998年大學畢業生不到83萬,2006年后這個數字上升至307萬,而同期城市新增就業崗位遠遠達不到畢業生的增長速度。除了供需總量上的矛盾外,大學畢業生專業與需求之間的差距也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與市場化發展進程相比存在滯后,所培養的畢業生在專業上與市場需求間存在矛盾在所難免,因此若干專業會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或者若干工作崗位找不到合格畢業生。
2摩擦性失業具體表現,
從中國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看,摩擦失業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職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適的崗位,而用人單位有時又很難尋找到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素質的人才,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摩擦性失業的主要原因。對中國摩擦性失業最具映射作用的是中國獨特的春運現象。中國每年都有1億多人次的春運規模,春運的主體包括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他們可獲得的絕大部分工作信息來源是同鄉或者親戚介紹,如果沒有介紹源,外出找工作會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農民工向就業市場流動所依賴的信息渠道有限、單一,導致部分摩擦性失業。進一步分析,農民工跨地區流動的成本非常高昂,高成本的流動影響就業并導致一部分摩擦性失業。
中國就業服務市場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發展也是造成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求職者不能獲得方便、及時、有效的就業市場信息;另一方面,招聘單位也不能獲得真實、及時的應聘人員信息,雙方交流的渠道——就業服務市場不夠通暢,影響勞動力的高效流動。
二、影響失業的原因分析
1結構升級和資本構成提高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造成就業彈性的下降。一般來說,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會帶來就業機會的減少。在中國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出現了“高增長低就業”現象,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在下降。從數據上看,“九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6%,年均增加就業人數804萬;“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5%,年均增加就業人數只有748萬,比“九五”時期少56萬人。就業彈性系數也處于下降狀態。“九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為0.13,但到“十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下降到0.11。
產業結構調整造成勞動力供需出現矛盾。首先,中國第一產業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勞動力得以釋放,涌向第二、三產業。其次,中國第二產業正經歷“資本深化”進程,因此,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并沒有有效地擴大勞動力需求,在擴大就業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尚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因此,在發揮吸收勞動力方面的優勢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2勞動力市場尚未完善
中國勞動力市場是在傳統二元分割的城鄉體制下發展起來的,盡管當前勞動力市場發育程度大大提高,戶籍制度改革也獲得了深化,但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并未徹底改革,城鄉二元體制與就業歧視依然存在。
首先,城鄉分割、區域封閉的戶籍就業制度仍存在。中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把城鄉居民分為在權利、機會和風險等方面存在極大差別的兩部分,在人口遷移政策上嚴格控制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具有明顯的城市偏向,從而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正常流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夠獲得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農民則長期被排除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覆蓋率低、社會化程度低、資金來源單一等問題長期存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發展“穩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發揮,成為當前制約農業人口就業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方保護主義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解決本地的就業問題限制外地工人進入本地就業,表現在就業機會上。進城農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較低、非專業技術性勞動力同屬次級勞動力市場,當地政府政策傾向首先從職業上對農民工予以歧視,許多城市都對農民工進行總量控制、職業和工種限制等。
3教育與培訓尚待進一步發展
首先,中國缺乏多形式、多層次系統的培訓體系。當前的培訓層次不高且單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礎性培訓,沒有更好地發揮全社會系統職業培訓對勞動力資源的素質優化和結構調整。其次,職業培訓主體比較單一、投入不足。目前企業是職業培訓的主要承擔者,而當前國內企業普遍存在培訓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占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相對較低,即使開展培訓,實際用于職工培訓方面的花費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顯,企業培訓工作由當前的簡單培訓向高技術含量培訓轉變仍有相當的路要走。第三,職業培訓缺乏制度約束。
從教育角度講,中國的教育發展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矛盾。近年來,中國教育體制落后、教育結構不合理使勞動者“學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給結構與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結構不相適應,具體表現為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中的處境不同、高等學校畢業生本身的綜合素質不高,知識面比較狹窄等。
三、應對失業的對策分析
1優化產業結構調整
根本上講,失業屬于經濟問題,最終必須運用經濟手段予以解決。中國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