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為
隨著印軍不斷落實和推進“懲戒威懾”戰略,印方同時獲得了邊境軍事優勢和“事實占有”兩大砝碼,迫使中國在現在和未來采取一系列戰略應對措施以構建新的軍事平衡。
2009年8~9月,分別隸屬于解放軍沈陽、蘭州、濟南和廣州4個軍區的4個陸軍師(每個師的參演兵力平均都在萬人左右)在總參謀部的統一部署下,拉動到本戰區以外的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在陌生地區與“敵人”展開對抗。七大軍區中沒有參演的是成都、南京和北京軍區。北京軍區拱衛京城,南京軍區作為對臺的主力軍和主戰場,都不會輕易將部隊外調,它們的缺席可以理解。廣州軍區雖然承擔著對臺作戰的重要戰略任務,卻也參加了此次跨區調動,可為什么成都軍區偏偏缺席呢?聯系8月7日重開的中印邊界談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以及近期印軍在中印邊境一線動作頻頻,很容易想到此次跨區調動的戰略意圖,即檢驗未來我軍在中印有爭議的藏南地區作戰的能力。
1962年以來的軍事平衡
毛澤東曾用一句話概括中國在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中的主要目的和意圖——“要打就打出30年的和平”。不理解這句話以及這句話所處的時代背景,就無法理解那場特殊的戰爭。乃至后來許多人在評論這場戰爭時惋惜地認為,中國當時在中印邊境東段不應該撤退得那么徹底,特別是在達旺地區,如果固守達旺以南的西山口,在軍事上是完全守得住的,為什么要放棄呢?
對于中國而言,1962年的戰爭實在是迫不得已。中國剛剛經歷了3年大災荒,在北方與蘇聯的關系不斷惡化,東南方向正值第三次臺海危機,而同為“第三世界”大國的印度此時偏偏在我藏南地區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盡可能地在爭議地區設立軍事據點以造成事實占有,其中某些哨所甚至設立在中國哨所的后方。印度總理尼赫魯當時之所以冒著戰爭的風險推行“前進政策”,主要原因在于當時印度情報機構的評估認為,中國在當時的局勢下不會對印度的“前進政策”作出激烈反應,也不會得到來自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任何支持。
在印度國內,反對的聲音來自軍方。一些高級軍官意識到印度尚未做好與中國進行一場戰爭的軍事準備,但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僅僅是認為印軍準備不夠充分,而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對雙方戰力的評估。于是尼赫魯忽視掉了反對意見,任命了一些順從的軍官來取代反對開戰的軍官。

最后,正是由于印度對中國的缺乏了解導致了印度的慘敗。當然,如果戰爭曠日持久,對中國而言將是難以承受的巨大消耗,因此,默許印度在戰后依然將前沿哨所推進到“麥克馬洪線”,實在是不得已的對印度的安撫。通過暫時的讓步,中國避開了與印度的長期糾結,因為藏南地區畢竟不是當時中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至于邊界爭端,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不可能取得任何對中國有利的進展,只能留待日后國力強盛之時再行解決。
盡管印軍戰后依舊回到了“麥克馬洪線”,但這場戰爭成功展示了中國的軍事實力,給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威懾,使得印軍在后來近40年的時間內都在考慮如何防御中方在邊境地區的再次進攻。40年來,中國在邊境地區的軍事優勢和印度對藏南地區的事實占有,兩者之間構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印度陸軍新戰略引發軍事失衡
2004年,印度陸軍出臺了新的軍事學說,即“冷啟動”作戰理論。“冷啟動”這個詞來源于計算機行業,“冷啟動”作戰理論即指軍隊能夠像計算機的冷啟動一樣,不需要“預熱”便可短時間內完成動員、集結和戰時部署,并對敵人發動先發制人的進攻打擊。
“冷啟動”作戰理論的出臺,意味著印度陸軍奉行了40余年的對華消極防御思想終于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強調主動進攻、快速反應、靈活機動的積極防御思想。由于強調“先發制人”,該作戰理論還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和威懾性。按照以前的“拒止威懾”戰略,中印之間的戰爭模式應該是“中方發動進攻侵入印度領土——印方大規模集結部隊反擊一印方成功將中方入侵部隊逐出國界線外”;而按照“冷啟動”作戰理論所主張的“懲戒威懾”戰略,中印之間的戰爭模式變成了“印方發現中方入侵跡象——印方侵入中方領土并占領防御陣地——印方取得戰場優勢并成功粉碎中方入侵企圖”。
該作戰理論的提出具有相應的時代背景。印度在1990年代初進行了經濟改革,經濟實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和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印度綜合國力加速上升,巴基斯坦對印度的現實安全威脅不斷減弱,客觀上促成印度的軍事戰略重心由西向東、由陸向海偏移。今年7月6日,印度財長慕克吉向人民院提交了總額為1.41萬億盧比(約合280億美元)的2009~2010年財政年度軍費預算報告,該預算較上一年度增長24%,被認為是印度自獨立以來國防預算增幅最大的一次。
印度陸軍“冷啟動”作戰理論和“懲戒威懾”戰略,要求印度陸軍在中印邊境前沿地區維持常規軍事優勢。為此,印度陸軍近年來在中印邊境動作頻頻,包括大力擴充負責邊境防務的三大準軍事部隊和正規陸軍。據《印度時報》今年3月報道,印度擬在2010年前為其中央準軍事部隊新征13.5萬人,新組建123個營,屆時中央準軍事部隊總兵力將達到近100萬人。印度前陸軍參謀長、“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邦長J·J·辛格今年6月8日向媒體披露,印度未來幾年將在中印邊境增加部署2個師以及炮兵、醫療、通信和工程支援部隊,每個師大約2.5萬~3萬人。兩天后的6月10日,“阿魯納恰爾邦”向印度國防部移交了8處前方機場的控制權。而據《印度快報》今年7月報道,印度陸軍正向錫金北部地區部署重型坦克和裝甲運兵車。8月新德里中印特別代表第13次會晤結束后,印軍方宣布將建立沿2000公里邊境線的全球衛星導航監控系統。
對印度而言,“懲戒威懾”戰略是針對中國的一步先手棋。在中印戰略競爭的大棋局中,中國在邊境地區的軍事優勢是中國的一個重量級棋子。未來一旦臺灣問題得到解決,中國將極有可能騰出力量武力收復藏南地區。對于這一點,印軍也有清醒的認識。據《印度斯坦時報》2009年3月報道,印度陸軍3月23日~25日舉行了代號為“神圣矩陣”的秘密軍演,背景假想便是中國在2017年左右進攻印度。按照“懲戒威懾”戰略,印軍在此次秘密軍演中必是先發制人攻入中國。
“懲戒威懾”戰略表明,印軍試圖通過在中印邊境地區獲取常規軍事優勢,消除中國在陸地上的安全威脅。隨著印軍新戰略不斷落實和推進,印方同時獲得了邊境軍事優勢和“事實占有”兩大砝碼,中印邊境的軍事天平一度失衡。如何構建新的軍事平衡,成了擺在中國軍隊面前的緊迫而現實的安全問題。
中國軍隊的調整應對
印軍為了落實“冷啟動”戰略,逆裁軍潮流而動,進一步擴充軍隊數量,大量陳兵邊境,隱隱讓人看到冷戰的影子。另一方面,在強調軍事變革的今天,增強部隊的單位戰斗能力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建軍任務。中國陸軍在不斷裁減的同時,也在不斷增強戰斗力。印度過于自信的主流戰略家們似乎看不到這一點,依然相信印軍最終將取得常規軍事優勢。實際上,在印軍赤裸裸增兵邊境的同時,中國軍隊舉行了數次跨戰區、多軍種演練。由于地理因素的影響—在西藏養活一個士兵的成本是內地的5倍以上,部署的部隊越多,后勤補給的成本就越是加倍上升——中國軍隊沒有選擇在邊境上與印度頂著干,而是重點演練“迅速集中跨戰區的多軍種兵力”,以便在特定戰區構成常規軍事優勢,并贏得一場局部戰爭。
例如2008年9月,濟南軍區某摩步旅在海軍艦炮、空海陸三軍航空兵的強大火力支援掩護下,由山東半島“跨戰區”開至遼東半島某山地,與“藍軍”部隊展開了激烈對抗。這次參演的軍兵種之多、作戰力量要素之全,是近年來演習中少見的。濟南戰區之外,來自其他戰區的海空軍部隊也直接參加了這次演習和相關保障。今年8月11日起,我軍舉行建軍以來首次大規模的跨區實兵檢驗性演習——“跨越-2009”系列跨區實兵檢驗性演習。機動過程中,部隊除乘坐空軍運輸機外,還將協調動員、征用較多數量的民航客機和貨機,這在中國軍隊演習史上還是第一次。對此,印度海軍參謀長蘇里什梅赫塔擔憂道,中國正在打造一部“可怕的軍事機器”,印軍現在完全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除了適時調整軍隊陸上建設方向以外,在大多數軍事觀察家看來,中國的航母建造工程也已經開始,數量應該在2~3艘。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平可夫今年6月表示,據參與有關項目的東歐造船專家透露,中國今年將在上海江南造船廠興建首艘航空母艦,名為“北京號”。過去,中國在是否建造航母的問題上一直十分謹慎,并主要將精力集中在核潛艇的建設上,這一方面是因為航母的建造和維護費用十分巨大,但更主要的還在于僅僅靠建航母是無法縮小與主要戰略對手美國之間的差距的。而隨著印度的戰略重心不斷向中國轉移,以及南海問題日益突出,建造航母的現實性與迫切性逐漸凸顯出來。相信憑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優勢,在未來數十年里,中國的國產航母可以把印度的國產航母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