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珍
器樂教學是高師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器樂教學的成敗影響著合格音樂師資的培訓?!度珖胀ǜ叩葘W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明確提出器樂(中外樂器各一種共6學分)作為必修課,提高到和聲樂鋼琴同學分的高度,可見器樂教學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此,探究高師的器樂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對推動器樂的教學是很有意義的。為此,筆者將從如下幾方面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一、加強認識,轉變觀念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國內諸多高師院校對器樂的教學目的不是很明確,屬于一種冷處置狀態。鑒于此,加強對器樂教學的認識,轉變觀念是推動器樂教學的關鍵。那么我們可嘗試從如下幾方面著手:1.教學目標明確,重視器樂的日常教學。2.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藝術實踐。3.開展專題講座,對器樂中某些樂器的特性做科學性的分析,消除他們對器樂學習的誤區。4.積極引導器樂教師潛心施教,教科并重。
二、調整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教學內容的具體文件之一……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和任務的有力保證,是編寫各科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主要依據……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工作和各項活動的行動指南。”
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是保證教學實施的關鍵因素。2004年教育部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明確提出器樂(中外樂器各一種共6學分)作為必修課開設,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的高師院校卻因為主客原因得不到實施。客觀原因:隨著逐年學生的擴招,教學師資匱乏,學生與師資不成比例,導致器樂教學得不到保證。主觀原因:主管層面不重視,片面強調聲樂鋼琴,即便配備有少數器樂教師,但都是屬于附設,有演出就湊數,沒演出就放大假的局面。沒有宏觀調控教師比例。
三、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
高師是培養中小音樂師資的基地,培養目標的不同,如果教學模式一味的模仿,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忽視了學生的音樂素質,停留在教會幾首作品。第二,教學對象單一。第三,主要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第四,教師上課隨意,上課內容沒有整體規劃。第五,擴招與教師的反比例,教師教學任務太重而導致對教學的敷衍??茖W的高師器樂教學模式為單人課,小組課,集體課,三合而一的模式。單人課使得教與學的地位相對穩定,其教學常能較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師生交流也比較便利,學生也能在較短的時間習得必需的基礎知識、技能、能力和觀點,為學生音樂技能的學習與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小組課將音樂素質相近、技能水平相近的同學分成一組,使得同學之間增加了交流,拓展了視野,加強了競爭,同時也為教學節約了資源。集體課重在利用集體授課的優勢,培養學生從教的能力,運用齊奏、重奏、合奏等不同的表演方式培養學生的相互配合的能力;這三種教學模式相互彌補,相互促進,對高師器樂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四、規范教材
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音樂師資在器樂教學方應具備獨立組織器樂教學和編排器樂節目的能力,因此,高師器樂的教材應具備以下幾點特性:1.師范性。2.實用性。3.濃縮性。4.精練性。5.分類性整理。教材的內容分:1.樂器的基本理論和演奏方法。2.練習曲與樂曲。3.實踐部分。
五、資源配置優化
高師器樂教學樂器種類繁多,從教師資源配置上不可能一門樂器一個教師,加之高校擴招,師生不成比例,導致了器樂教學停滯不前,從而出現不開或者少開器樂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因此為了妥善解決器樂師資相對不足的矛盾,我們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入手,力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學效益。1.在編在崗教師。建立評聘機制,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主動性、(下轉第18頁)(上接第17頁)能動性。2.設立流動編制,外聘專業教師。3.優秀學生助教。
六、結語
高師器樂教學是音樂專業課程中必不可少且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門技能課。高師器樂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合格音樂師資的培養。因此,對器樂教學現狀與對策的研究永遠是教師銳意進取的課題,我們將進一步深入開展器樂教學研究與實踐, 把握教育教學規律,運用科學教育理論,認真分析,不斷總結、改進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提高高師器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曉勇.《談高師器樂課教學》.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中國分類號]J62[文獻標識]A.[文章編號]1003-365392005005-0078-03
2.樊國生.《高師音專器樂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南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第四期
3.廖丹.《關于高師民族器樂的思考》. 《美與時代》.2005年6月(下)
4.田曉娜主編.《中國學校教務工作實用全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5.中圖分類號:J6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499(2001)02-0051-06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徐文武《有關高師音樂技法集體課實踐與研究的若干問題》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