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是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才能顯出創造的光輝。
一、巧用教材,把握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切入點
1.關鍵處設疑,鼓勵學生敢于想象
對于教材教師要能把握好每篇文章的關鍵所在,巧妙運用教材,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想象。可以在開頭以故事設疑,如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我從故事入手:春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為了爭做中原霸主,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怎么辦呢?大臣們都很焦急,就在這危急關頭,一個少年卻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面對這個問題,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有的同桌開始爭論起來,個別快嘴的學生想當然自顧自地發表起看法來,有的學生在小聲地嘀咕著。看著一張張漲紅的小臉,我知道這是創新火花迸發時,我以鼓勵的目光注視著學生,示意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們的回答是新穎的、別出心裁的、怪異的。只要是合情理的,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竭力保護孩子思維的創新性、想法的獨特性,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添薪助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切入點還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句或文中的意義深刻的重點句。作為學生指導者、合作者的教師,能很好地把握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切入點,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很有幫助。
2.疑難處質疑,激勵學生勇于疑義
在語文教學中,啟迪學生勇于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中教師對教本中的疑難處可以放開讓學生質疑,努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無疑——有疑——無疑——有疑”的循環中去探索。如在教學《孔子游春》一課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對于課文中說的“水是真君子啊!”同學們有什么疑義嗎?
生:為什么說水是真君子?
生:我知道這是一個比喻句,他們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還有疑問嗎?
生:(沉默)
師:同學們,對于“真”你有疑問嗎?
生:真正的君子應是什么樣的?
生:水與人怎么可以相提并論呢?
生: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呢?
師:(面帶微笑)這問題提得有深度。
學生的質疑是由淺入深的,可以看出學生思維的漸進,教學中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討與交流,學生既真實地了解了水的特點,又能聯系相應的品格精神,對水有更深的認識,對如何做人有明確的方向。
3.結尾處懸疑,引領學生樂于探索
我們應看到:教學目標的設定對教材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技能、情感等的體驗是無限的……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還要能取之有道,用之不盡。
對教材能適度補充,在文章的結尾處設置懸念,引領學生適當拓展,打破就事論事的做法,讓有限生無限,讓學生在廣闊的背景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訓練,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開闊學生的眼界。例如學完《牛郎織女》一課后,可以留有懸念:牛郎織女的命運會怎樣呢?讓學生續寫牛郎織女命運;學完《最大的麥穗》后,問:你在生活中遇到過“最大的麥穗”嗎?你有信心摘取最大的麥穗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讀后感。
二、活躍課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情景再現,引導學生善于聯想
教師要善于運用先進的教學設施,現有的教學裝備,對一些學生較生疏的,距學生生活較遠的,或較抽象的內容,使用投影或放錄像的形式再現情景,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本,體驗生活,大膽想象。例如《夾竹桃》一文描寫的月光下的夾竹桃,能引起讀者許多幻想,把它幻想成地圖、墨竹。教學中我制作有關課件,讓學生看圖想象,鼓勵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具體化,把眼中的景物個性化,學生能大膽想象,描繪出許多生動的小故事來。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思維得到拓展。
2.角色體驗,指導學生善于研究
有些課文,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如讓學生走進故事中,去感受,去發現,去表演,在“身臨其境”中使語言文字內化,讓思維靈動,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如在教《螳螂捕蟬》一課時,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指導他們讀課文,想動作,練語氣,扮角色。孩子們一下子活躍起來,大膽想象、自主交流,表現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非凡的創造力。
3.辯論明理,激勵學生敢于表達
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創設有沖突的觀點組織辯論,讓學生在爭論中學會思考,在辯論中提高認識,在論證中發散思維,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教學《鳥語》一課時,先是小組比賽朗讀,然后鼓勵小組各自準備問題考對方,學生在互質互答中把書讀透,把問題回答清楚,把意思表達到位。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各種思維不斷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
參考文獻:
1.新的《課程標準》
2.《江蘇教育研究》.2003年7、8、9三期
3.中央叫科所譯.《變革得力量》
作者單位:宿遷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