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玲
音樂是感情的藝術,它以聲傳情、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音樂可以表達語言不能表達的感情和美,其德育功能是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一門藝術教育。音樂教育對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思想促進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要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把素質教育的各個要素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在音樂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必備的音樂知識、歌唱的方法和器樂演奏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能力,而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真正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一、利用歌曲教學滲透德育
歌曲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學重要內容之一。歌曲是音樂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滲透力和最有影響的藝術。給學生唱什么樣的歌曲,關系到塑造什么樣的心靈問題。多少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工作者為少年兒童譜寫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歌曲。它們有的優美抒情,有的悠閑舒暢,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潑向上,深深的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伴隨著他們健康成長。
例如:歌曲《賣報歌》,歌詞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教學時,教師把音樂家聶耳當年在上海認識了一個叫“小毛頭”的報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艱難后,寫下這首歌的一段經歷講給學生聽。通過這個小故事和對歌詞有感情地朗讀,描繪出一幅報童在凄風冷雨中餓著肚皮沿街叫賣的情景,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舊社會報童無依無靠,吃不飽、穿不暖的滋味,產生對報童無比同情之感,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做到“未有曲調先有情。”當學生唱到“滿身的泥水惹人笑,饑餓寒冷只有我知道”的歌詞時,許多學生流露出傷心的表情。這時,老師讓大家談一談新社會、新時代少年兒童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教育學生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刻苦學習長大為建設美麗的祖國作出貢獻。
二、利用欣賞教學滲透德育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的確,音樂是情感藝術,優秀的音樂作品總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獨特的音波來穿透人的心靈,從而使人的審美心理產生五彩繽紛的感情波濤。
例如:在給學生欣賞法國作曲家圣·桑斯的作品《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的《天鵝》一段時,首先向學生介紹組曲的作者及《動物狂歡節》是描寫一些動物的音樂。描寫“天鵝”的樂曲有很多,不僅僅只有圣·桑斯的,還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科薩科夫的歌劇《薩丹王子的故事》都用美好的音樂刻畫了“天鵝”的形象,這是為什么?傳說天鵝從不輕易唱歌,把歌聲藏在心里,但是一旦面臨死亡,它卻引吭高歌。多少年來人們總把“天鵝”作為美好的形象來歌頌,作為崇高的象征來贊揚。在藝術家的心目中天鵝以潔白無瑕的羽毛、端莊挺拔的體態成為美的化身,以它舍己為人的自我犧牲精神成為高風亮節的代稱,以它臨終前的引吭高歌成為無所畏懼的典型。作曲家已把天鵝擬人化,作為純潔、高尚、典雅、端莊的象征,在音樂中,對這些優美的品質加以歌頌。音樂中天鵝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在眾多描寫天鵝的名曲中最受歡迎,最通俗易懂的是圣·桑斯的樂曲小品《天鵝》。它是由大提琴獨奏、鋼琴伴奏。鋼琴從一開始就奏出了輕柔、透明的鋼琴分解和弦、音型清澈,明亮,使我們仿佛置身于碧波蕩漾、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這背景上,大提琴奏出了天鵝昂首遨游、端莊嫻靜的神態。美好的畫面讓人勾勒無限的遐想,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身臨其境,身心的愉悅和美的享受,在這激情沖動之際,完成人格美的塑造、心靈美的完善、情操美的升華。在這里不用任何說教,完全用音樂感情來陶冶學生優美情操,并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看到學生出神的眼神兒、充滿遐想的表情、愉悅的笑容,就知道了,音樂在敲擊著他們的心靈,天鵝的形象在他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三、利用其他音樂教學滲透德育
德育滲透在音樂教學中不應是生硬的說教,而應有機的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中。如通過音樂課的常規訓練如:聽音樂進教室、用音樂的形式師生問好、聽音樂起立請坐等,使學生養成講文明、有禮貌養成遵守紀律、尊敬老師的良好行為。基本練習中,可以將德育滲透與各項訓練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新課教學應根據教材,充分調動各種德育因素,貫穿于教學之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學習精神。
音樂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它不僅有助于訓練學生的音樂能力,也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優秀品質。
歌表演、律動特別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如教學《我愛雪蓮花》,將具有新疆舞特點的律動交給學生,《金孔雀輕輕跳》是美麗的傣家舞。這樣的教學不僅是學生用肢體感受音樂的美而且還使學生清楚認識中國的多個民族,也加深了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
器樂教學用以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全體學生能夠科學地掌握豎笛吹奏的各種技能技巧,學習之前,制訂出嚴明的課堂紀律及守則,建立起良好的課堂常規。教育學生學習解放軍戰士嚴格遵守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的良好作風。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部分學生只圖個新鮮,在課余懶得去苦練基本功,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情況,經常告誡學生,要學會一種本領,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有刻苦練習,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則只能是一事無成。思想統一了,目標明確了,認識有了一定的高度,學生就會從被動變為主動,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學習器樂的熱情很高,進步也很快,真正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而且通過各演出增強了集體觀念意識,鍛煉了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列寧說過:“音樂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有利工具。”音樂本身具有感人肺腑、撼撥人心的力量,而音樂教學正是通過音樂的這一特點,將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融入其中,產生強烈、生動的藝術感染力,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德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支持者,從而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有機滲透于音樂活動中。
作者單位:秦皇島海港區文耀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