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華
所謂“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它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7~9年級)》認為:“美術課程的教育目標首先是學生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陶冶高尚的情感。”那么,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開展審美教育呢?
一、營造審美氛圍——發現美
1.環境布置
濃郁、良好的藝術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為了營造濃郁的審美教育環境,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的優秀書畫作品懸掛于教室的墻壁,或制作一些工藝品來裝飾教室,從而讓學生一進入教室就被美術的氣氛所感染,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同時,對于那些書畫作品被選中的同學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激勵。例:教學《探求文明古國瑰寶──我國優秀的工藝美術傳統》一課時,筆者事先布置同學們從家里各自帶一件工藝美術作品,加上教者自身的作品,一張張配以文字說明的精美文化瑰寶的圖片張貼于墻壁之上,美術教室儼然成了一個小型展覽會。濃郁的藝術氛圍讓學生仿佛徜徉在一個藝術海洋中,結合教材內容,同學們爭相發表意見,互相討論,互相提出疑問,教師相機作臨場指導,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2.媒體創境
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抓住教材的審美點有效運用現代電教媒體,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欣賞的特定情境,能夠充分展示凝固在教材之中的靜態美、動態美,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他們的理解感悟能力,激發學生以積極的心理因素參與審美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更好地進行審美教育。例:教學《燈與光》一課時,筆者通過播放一段自行拍攝的夜景錄像作為教學導入,以此可開闊學生的視野,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向學生傳輸大量的信息,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具有現象美的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美的欲望,豐富學習情感,提升審美意識。
二、有效美術欣賞——感知美
1.激發欣賞興趣
作品欣賞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培養審美能力和理解力,有效實現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然而,由于種種緣由,長期以來美術教學卻一直以傳授基本技能為主,許多教師一遇到欣賞課時往往會簡單草率而過,或輕描淡寫介紹一下,或讓學生自己看課本,缺少了對一些古今中外美術名作的欣賞討論,學生學得也興趣索然。作為中學美術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欣賞課,使課堂成為探究、感受、表達自然美、生活美,欣賞美術作品的“大沙龍”。教學中,教師應少講結論性的話題,留下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把專題欣賞與隨堂欣賞及現場欣賞有機結合起來,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藝術現象的機會。以此激發學生對欣賞課的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視覺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2.關注欣賞方法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對我們的欣賞課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多角度的欣賞意識和方法。”筆者認為具體可從如下角度欣賞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1)從作品美術語言的角度來欣賞,即欣賞時側重于觀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線條、構圖、明暗、肌理等因素,體會這些因素是如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或圍繞作品的主題作者是如何組織材料的。(2)從美術史的角度來欣賞,即欣賞時可從某一畫派、某一藝術運動的角度出發,看它的演變、興衰及在某一畫派中的地位,在美術史上的貢獻。如:欣賞莫奈的《日出印象》時,可告訴學生《日出印象》因印象派而得名,其在美術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貢獻。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傳記的角度、歷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來欣賞。
三、鼓勵想象創作——創造美
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說:“想象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象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審美創造是美術教育的核心,美術教育不應以培養學生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例:教學《家居裝飾》一課時,在學生學習了版畫的特點和制作方法的基礎上,可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手工制作“版畫”。創作中,同學們自由選擇各自喜歡的厚紙板、石膏板、肥皂、橡皮等制作材料,充分展現了一幅幅趣味盎然、充滿藝術靈性的作品。如古樸的印章肖像、可愛的動物、美麗的風景等等。教學實踐表明,通過讓學生動手制作,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讓學生在審美創造中提高了審美素質。
總之,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是與新的時代息息相關的重大課題。《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綱要》關于美育的論述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主線,巧妙地通過各種途徑撥動學生美感的心靈,啟迪智慧,培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1995.11
2.王曉瑜.課改試驗工作報告[R].美術教學用書.人美版.2002.2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張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