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詩,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有悠久的歷史,是“民族文化的精魂”,是“各類藝術審美判斷的核心”。中學語文通過詩詞教學,可使學生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
一、詩境的發掘
1.從形象入手,著眼于詩中描寫的客觀物象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從形象入手,抓住詩詞所表現的客觀物象,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畫面。從而能在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內容。如崔顥的著名七律《黃鶴樓》,教師可以問學生: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詩包含了幾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抓住這幾個飽含詩人情感的物象,全詩就較易理解了。
2.由直覺到聯想,擴充詩的境界
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詩的境界進行橫向擴展。由于語文知識的積累,中學生已逐步形成對語文的感悟能力。初讀詩詞,學生可憑語感覺察詩詞中所表達的主要情緒,通過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表象,但這一表象是單調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聯想及想象,在簡單的畫面上添加,從單線條到多線條,從黑白到彩色,從簡到繁,使之成為波瀾壯闊的畫卷,詩詞的境界無形之中就被擴大了。
二、詩情的感悟
李漁在《窺詞管見》中曾說:“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笨梢?古詩詞的最主要特點是抒情性。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掃除詩詞的字詞障礙后,應注重對情感的體味。
1.透過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詩詞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雋永,留存了大片空間?!皶槐M言,言不盡意”,讓讀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從詩詞描寫的物境中走向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引導學生擺脫文字的桎梏。得到豐富的意趣。學生怎么會沒有興趣呢?
2.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
古詩詞教學應變“一言堂”為“眾言堂”。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因為文學具有不確定性。由于讀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所以對于作品的內涵,不同的讀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學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進一步加強,當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時。哪怕是幼稚的,教師也應給予鼓勵和支持,讓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教學氣氛被激活后,學生的思維也更易活躍。當然,教師在討論中的“向導”地位也不可忽視。一般而言,教師講授的詩意是最合理的,通過對多種解釋的比較,可使廣大學生形成清晰的判斷,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縣城關鎮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