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對學生來說,閱讀的過程是“吸收”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是“傾吐”的過程。故語文教師要在注重閱讀教學與寫作的聯系,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閱讀中給學生以寫作借鑒,在寫作中促進閱讀。我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如下:
一是勤搜集。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在課外閱讀上多下工夫。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名著博大精深,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們在指導學習課文時可相應的伺機推薦《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等名著,可以借助作品本身的精彩情節,讓學生探究、交流、討論、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說到足智多謀為蜀漢鞠躬盡瘁的軍師,我們就知道此人是諸葛亮;一提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我們就知道是曹操。另外,有的文學名著還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應的外號,這對分析人物性格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風”是《水滸傳》中李逵的外號,由此可以看出他“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性格特點;“鳳辣子”是《紅樓夢》中王熙鳳的綽號,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潑辣的特點。
閱讀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一方面它可以使學生鞏固課內外知識,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間接地獲得許多生活素材及對生活的感受。
二是勤朗讀。所謂朗讀,即有感情、有節奏、抑揚頓挫、吐字清晰、聲音響亮地讀。《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朗讀明確規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但現在不少的學生只注重了“閱”,而忽略了“讀”。朗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鞏固;有助于學生披情入文,正確領會課文內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我認為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讀起來,而且要動情地讀,學生更應放聲朗讀,尤其是那些瑯瑯上口的古詩文作品。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讀的過程中通過語言技巧的運用和語音的多種變化,可以把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使字里行間蘊涵的深意溢于言表,以其聲、情來感染他人,陶冶了情操,提高審美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朗讀還與寫作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讀”對“寫”的重要作用。在朗讀過程中,豐富了詞匯,洗練了語言,在寫文章時用到這些詞句,便能招之即來,呼之即出。
三是勤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古人是多么重視思考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就在于人有思維,有和思維密不可分的語言。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在讀書的過程中,探究問題的本質,學會如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學會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從而成為一個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新人。大量的閱讀可以開拓人的視野,豐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要想獲得更多的收獲,還得多用用“心”,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認真思考。“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作品中有時會發現針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反映,這時教師就應該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想一想,為什么會有不同,一些詞語、段落非常精彩,就要想想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以獲得對文章的感悟。這樣,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力求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并且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會自然而然的運用到寫作中去。
四是勤練習。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不少素材,也學習了一些寫作技巧,但還是不能寫出優秀的作文,這就要求學生要勤于習作,讀十篇不如做一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閱讀的作品結合實際作文教學設計一些習作題目,讓學生自己就去模仿寫一寫,如先從讀后感、故事進行改編、續寫等開始,再逐步拓展到不同類型的作文領域。寫好后還要多改,進行推敲,通過學生自己改、相互改等多種形式,學生自己的觀點、感情、智慧等在文章中盡情地表達出來,在修改中激發了寫作熱情,不斷提高了讀、寫水平。
可以說,學生閱讀對寫作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多閱讀,學生就會儲備大量的素材、培養豐富的情感、激發創作的激情;反過來,寫作又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提高學生選擇鑒賞優秀作品的能力。這樣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學生的作文水平在“讀”“寫”中不斷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藁城市廉州鎮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