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愛兵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我深深體會到特殊兒童有別于一般兒童者,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后天失調,以至于他們在學習上有著特殊的困難。那么如何把數學的種子撒播到這些特殊學生心中呢?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我總結出了“三化”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原素。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綱領。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多角度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內容,使學習內容更能貼近特殊學生的生活,便于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時,我就是讓孩子找一些身邊的實際事物,比較一下它們的長和寬,以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
2.挖掘生活中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包含著大量的數學內容,教師要緊密結合聾啞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挖掘出既包含一定數學思想方法,又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學內容,及時地啟發引導。如:認識鐘表,我先布置學生自己回去看一看,并了解幾點天亮,幾點吃飯。要求學生遇到困難先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再請家長幫忙解決。
3.教學內容要實踐化。數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同樣離不開實際的生活。教師要引導智障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這樣不僅鞏固了他們學到的數學知識,而且也提高了他們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情趣化
1.表揚鼓勵,激發特殊學生的情感。成功的愉悅感是維持努力的保證,是培養興趣的催化劑。教師常運用表揚、鼓勵對學生的行為或言論的肯定評價,它有著強化作用,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當孩子回答正確時,如果老師不置可否,將會挫傷他的積極性;而當老師用點頭、微笑或夸獎的話等方式表揚他時,會使孩子產生喜悅、愉快的心情而更積極地參與活動。例如,我在教一年級聾生在學習“拼組圖形”這節課時,聾生拼完后,我啟發他們展開想象,看○、□、△,還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實物,然后讓聾生用吹塑學具自己設計圖案,進行拼圖,并粘貼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聾生沉浸在創造的歡樂中,積極性發揮到極點。
2.播種情感,創建和諧的師生氛圍。特殊兒童更渴望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充滿溫情的世界里,甚至于他們在情感上比其他的孩子更加細膩。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徹底改變數學教育抽象、枯燥訓練的狀況,讓輕松、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情境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讓老師的臉上永遠掛著親切、溫暖的笑容;讓老師的口中發出的永遠都是甜美、鼓勵的話語;讓老師投向學生的盡是關注的、賞識的目光。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愛老師,才能更好地展開教學活動。
3.樹立榜樣,以榜樣帶動全部。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對兒童幼小的心靈來說,榜樣與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陽光一樣重要。特殊學生智力往往只有五六歲小孩左右,愛模仿,好學榜樣。雖然有的孩子能力強些,有的孩子差些,但這沒什么關系。如在占圈游戲中,當我說:“站到‘4大‘1的圈內”時,能力強的馬上站在數字5的圈里,其他的看一看也馬上跟過去,幾次一來,他們慢慢也就掌握了。像這樣學生互為榜樣的方法,對能力強的孩子來說有自豪感,覺得自己幫助了別人而產生愉悅的情感。而對能力弱的孩子來說他沒有負擔,不必擔心有人會說他,他也能安然處之。
三、教學手段藝術化
1.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造情境。數學這個學科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教學具有設疑的優勢,但畢竟缺乏動人的情節,容易使特殊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為此教學中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如講故事、做游戲、展開競賽等活動,使教學內容富有情趣性,從而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在“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中讓幼兒感受“1”和“許多”。我做老鷹,小朋友做小雞,一只雞媽媽,許多小雞;捉到的小雞有大有小。大的小雞中,有1只黑的,其他是灰的;小的小雞中1只是白的,其他是灰的等等。
2.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增強學生的感知程度。在特校的數學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打破“教師、教材、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格局,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各種感官來掌握知識,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讓他們真正有序、高效、自主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比較全面地、深刻地掌握知識。如:我在教二年級數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例2:小雞12只、小鴨7只,小雞比小鴨多幾只?我設計了一個課件,當我輕擊鍵盤時,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雞、小鴨很快地按順序排列在屏幕上,學生通過視覺的感受迅速在大腦中建立了小雞多、小鴨少的表象。然后我運用計算機淡化、閃爍、畫面和文字交互等功能,使他們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只要在較大的數里去掉和較小的數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便是得數。
教無定法,以上只是我自己在特殊教育這個崗位上的一些經驗的總結。在教學實踐中,各位教師要靈活地變通,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同時不斷地創新,力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姜堰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