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亞亞
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
一、找數學,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
由于低年級小朋友剛接觸數學,我們教師就更要注意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從小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第一冊教材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在“可愛的校園”情境圖中,除了讓學生數一數圖中的實物外,教師還應把學生帶出教室,數一數生活中10以內的數,使小朋友初步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再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可創設學生去商店買學習用品,學生擔當售貨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而低年級的小朋友可以通過寫數學日記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或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機會。如星期天和媽媽上街買了哪些東西,共用了多少錢,你從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大約要多長時間等等,也許,交上來的日記還都比較幼稚,語句不太通順,但他們確實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年級的學生可通過數學活動來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如要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必須要量出學校的建筑物和操場的實際長和寬,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畫出來,再如通過填空一個雞蛋大約()克、你的體重大約()千克、學校教學大樓大約高( )米……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經驗積累的重要性,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
二、學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材中設計的許多案例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應盡量根據實際情況,模擬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環境,設計一些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可安排了一個游戲:請學生動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平面圖形。隨后,再通過起名字,比較長的比較像的圖形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圖形。一節新的圖形認識的學習,成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習知識后,不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適應考試的解題能手。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他們是十分樂意的,這也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
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后,讓學生在自己的照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讓學生回家去幫助父母并計算房間地面面積、計算鋪地板磚的數量及購買錢數。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再如在一級數學活動課上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30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15元一斤算?!币仪嗄暾f:“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15元一斤算?!庇谑抢畲鬆斁桶洋π贩窒聛碣u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覺上了當,請你們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么上當了?學生被這一情境引發了好奇心,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么,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同時也會讓人越來越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更有興致地喜歡數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只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才能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北丁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