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瑞君
一篇好的作文就是一件真、善、美結合的藝術品。其中,“真”是作文的靈魂。作文的“真”包含豐富的含義:作文要關注現實,觀察和審視生活;作文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生活是作文活動的源頭,這不僅僅是因為作文活動是應生活所需而為,而且作文活動的基本元素——材料,也是由生活事實所構成。所以葉圣陶老先生談到:“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辦法”“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活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地、著力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及其對生活的體驗,只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及其細膩、真切的生活體驗,學生才可能寫出個性鮮明、情趣盎然的作文來。葉老先生強烈地反對封建教育的利祿主義,尖銳地指出舊的教育只能把學生養成“活書櫥”“人形鸚鵡”“可是不能養成善于運用語文這樣的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脅迫,學生的作文活動對生活的背離日趨嚴重,培養了眾多的“人形鸚鵡”。一個小學生寫命題作文《放學路上》。他寫了在放學路上,看到一只小螞蟻找到了一個食物搬不動,叫來伙伴們一起搬的事。作文寫得還生動,但老師卻給了0分,評語是“毫無意義”。當然,有意義的事可以是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小學生沒有那么多的生活體驗,放學路上的題材沒有挖掘那么深,只想到了螞蟻。孩子寫的是童真童趣,只要引導得好,觀察幾只螞蟻也可以寫出好文章,但卻被否定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校園以外的風景,把學生從狹窄的課堂和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走向大自然,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去觀察、體驗,增進人生的閱歷。讓自己與自然對話、與世界對話,才能寫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來。
首先,作文命題要貼近生活。教師要善于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要求學生用藝術的真實來表現生活的真實,而不是要求他們說些大道理,表現些空泛的情感。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讓學生為表現所謂的高尚和堅韌而使千萬個家庭破裂,千萬個人傷殘。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原來生活中有那么多富有情趣的素材,生活本身就有足夠支持他們寫作的源泉。
其次,要教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寫作素材。寫作離不開生活。古人說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指的就是積累生活閱歷對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性,學生的生活不乏寫作素材:今天玩游戲機了,我家養金魚了,大家一起吃燒烤,換新生活指導老師……這一些極具特色的材料,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
再者,要引導學生從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華東師范大學李白堅教授曾做過很多活動作文,為我們的作文教學開辟出了一條可行有效的新路。他主張學生的作文教學,要與活動結合起來,在活動中讓學生快樂,讓學生樂于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事實證明,他這種作文教學十分成功。其實,我們也同樣可以做到,現在的學校每年每月每星期都會組織很多有益的活動,例如:參觀工業園區建設、農村果園、參加升旗儀式、各項隊活動等。教師還可以為了完成習作而專門有意組織的活動。種種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教師可以在活動前告訴學生或者活動后適時告訴學生,讓他們有事可寫。
作文還應是習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情者文之經”情感是文章的經線,文章要貫串情感,以情感為“經線”聯成,“此立文之本也”。沒有情感,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難于成文。在優秀的作文中,往往是情感自然的流露,給人真實感、真誠感,沒有任何的附和感、裝飾感。就文章的作用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厭”。因此,作文寫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因為情感是人這一生命體的重要特征,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活動,是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然而,傳統作文教學所衍生出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學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實感,多的是空泛的口號,少有內心真實的感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培養人的問題上有兩句至理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其實何止是作文教學)是“千教萬教教人得分,千學萬學學成套中人”。對于一篇作文來說,最能引起他人感動和共鳴的,實際上只是作者靈魂深處的那些東西,假話、套話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所以,作文教學需要讓學生回歸情感的本真狀態,讓學生不再為不得不抒發虛妄的、形式上的感情而苦惱,從而鳴出內心真實的感慨來。如何讓學生的作文充滿真情實感呢?
1.要讓學生明白,情感的本真源于為人的真。難以想象,一個為人虛偽的人能夠寫出催人淚下的作品,一個只會堆砌各種政治口號的人可以贏得他人內心的共鳴。只有為人的真,才能促使他去發掘生活的真,去表現生活的真,才能達到情感的真。
2.要讓學生知道,情感的本真興于生活的真。學生的作文不可能像文學家那樣寫一些曲折離奇、驚心動魄的故事,也不會長篇大論地對人性進行挖掘,但就是生活中最瑣碎的事情也伴隨著一定的情感的波瀾和涌動。環顧四周,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在發生,有些近得就在鼻子底下,但不經意間卻都疏忽了。于是,生活特意賜予我們的感觸和特殊的意義就輕易地流失,如同一張張皺巴巴的廢紙,隨時被我們拋棄。所以,要想發抒真實的感想,就應該隨時抓住飛逝而過的生活片斷,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看來微不足道,卻往往有著令你靈魂震動的力量,值得我們去寫,而且是用心去寫。
3.要讓學生清楚,情感的本真表現于抒發的真。小孩子的啼哭,可算是原始的抒情了。他為什么哭?因為需要得不到滿足,他不滿。他的不滿是本真的情感,他的啼哭是真實的抒發。①讓學生體會到作文是表達情感的途徑。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覺得沒話說,沒有表達的欲望。因此,作文教學的第一步應當是讓學生的“情感”活起來。教育學家諾瓦利斯說:“只有當人純粹是為了說而說時,他才真正說出了神奇的、原初的真實。”告訴學生作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你可以通過作文宣泄,達到心平氣和、心中歡喜,通過作文訴說情懷,使心情平靜、留下回憶。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放開學生把它當作表達情感的一個途徑。
②讓學生學生明白作文是真情交流的平臺。新課程要求,“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創意的表達。”作文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教師要用心感受他們的真誠與質樸,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再給予恰當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把每次作文當作一次師生真情交流的平臺。讓學生的作文中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原汁原味,甚至多一些幼稚,學生就會樂于接受作文教學,就會對作文產生情感;讓作文成為學生的伙伴,成為思維表達的載體,作文才真正是在“用我筆寫我心”,“寫自己想說的話”。情感的調動使學生的作文充滿了靈性,成為了他們的伙伴,就奠定了寫好文章的堅實基礎。
寫作是生命的律動,是心靈的放飛。寫作中,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觀察和審視生活,飽蘸真情,再現生命的真切體驗,才能使文章體現生命的思考。求真,作文的靈魂!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下轉第60頁)(上接第59頁)文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劉勰.《文心雕龍·情采》[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研項目,名稱:小學作文教學新體式的研究.編號:SC244立項時間:2009年1月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