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丹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大家需要解決的課題。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那么,我們的教學該怎樣激起學生的有效學習呢?我認為只有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強化數學應用,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讓情境誘發探究欲望,讓興趣成為學習動力
情境是抽象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的紐帶,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出發點,更是學生數學思維積極化的橋梁。有效的學習情景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建立真實可信的現實背景,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不僅能解決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而且還能夠應用到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去。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主要來自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具體情境中的數學現象或問題。當學生具有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時,他們才會積極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探究數學內容的真諦,體驗學習的樂趣。而教師作為教學情境的創造者,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趣的情境能很快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而良好的學習狀態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了能有效地開展教學,我們教師就應積極為學生創設與生活內容有關,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活動探索的動機。
二、讓活動促進學生思考,讓問題激發求知欲
數學活動需要通過學生的操作實驗、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等形式來完成,恰當的活動形式有利于數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與方法。課堂教學中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形式。在活動設計時,教師不能只關注自己怎么講解,而更應注意學生會怎么參與到活動中來。而活動不能僅注重生動活潑的形式,不能僅追求課堂氣氛的表面熱鬧,數學思考才是數學活動的本質。如果精心設計的活動缺少了數學思考的含量,不但不能促進學生深入的思考,反而浪費了他們寶貴的時間。因此,數學活動應突出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主動獲得,主動發現。數學活動的核心是問題,設計適當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為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方向、有動力,才能有創新。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應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去積極主動地思考。“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愿意提出問題就意味著對學習有積極的態度。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成為數學活動問題的解決者,更要培養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
三、重視語言與心靈的交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賴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課堂上,教師要盡量注重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重視課堂上學生對各種想法的交流與表達,可以使他們相互啟發,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有利于提升數學思考,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所以教師要做到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都給予積極的肯定,通過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必須重視與學生的心靈交流,施愛于細微之處。因為只有當教師與學生情感交融,教師的要求、期望才易為學生接受,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標。學生只有在師愛的滋潤下,才會自然而然地把老師當作最可信賴,最可親近的人,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愉悅學習的基礎,努力學習的催化劑,也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前提條件。
四、提供開放的空間,強化實踐應用
《課標》中指出將由“關注學生知識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將數學學習的過程看作是學生“再創造”的過程。為此,教師應創設開放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在活動探究中發揮創造性、主動性。新課標所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前提,精心設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進展。任何知識,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會深刻理解,才能運用自如。我們評價一個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看他掌握了多少數學知識,更要看他能否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數學學習活動,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并不是只為掌握書上那點有限的知識,要正確認識數學的作用,體會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明白數學來自生活,注重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應用。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的教學應是:有效的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有效的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效的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獲得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尋找最有效的課堂教學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常樂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