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就是以生活主線來編寫教材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只有向生活回歸,圍繞生活,才能永葆源頭活水。
關鍵詞:生活化 課堂教學 思想品德課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中學德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主渠道。生活是德育之泉,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必須滲透于學生的生活中,因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成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石。同樣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化的教學是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所在。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根植于現實生活,才具有與時俱進的生命力。然而現實中的重理論傳授輕活動探究,重教材知識輕課外聯系,重雙基培養輕情感滲透的說教模式,使得思想品德課教學缺乏創新和活力。追溯其根源,主要是因為它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了活生生的社會現實。因此,新課程呼喚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圍繞生活,反思生活。
況且我們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進入初中階段,他們逐步步入青春期,獨立意識迅速發展,對自尊心有強烈要求。但由于受考試的壓力以及心理尚未成熟,因而容易導致各種發展偏差,如體現在學生身上的狹隘獨尊、自我封閉等,他們只考慮自己,很少顧及他人,冷漠與叛逆并進,如何糾正上述的心理偏差?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告別生硬的說教,回歸生活、關注生活、指導生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讓思品課課堂教學生活化,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
思想品德課關注的是學生德智的發展,而離開了生活的簡單說教顯然是無力的。思想品德課的情景化教學旨在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引導學生做出思考、做出選擇,增強是非判斷能力,從而提升德智水平。而生活化的情景最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1.教師要學會傾聽,做個有心人,真正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只有了解學生生活的老師,才能創設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社會要求的代表者,往往以一種傳道者的姿態高高在上,所以在內容設計上只關注如何完整地講述教材中的教學要求,而很少顧及學生能否接受。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設計,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注意了解學生的生活熱點,收集學生的關注點,并努力將學生的關注與教材的關注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生動的教學情景。2.情景創設要典型,更要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生活化的情景,不等于簡單的生活場景再現,關注學生的生活也不意味著要一味迎合學生的需要。教師要在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整合、提煉的基礎上,創設出一個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能力的生活化情景,它既來源于學生生活,更要高于學生的一般生活經驗,要使學生在情景的引領下,通過反思、交流、討論、互動,深化認識,提升德智水平。如講“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誼”時,由于那段時間我班男生寢室發生了一件違規的事:半夜三更有3人打游戲,寢室長還假裝不知情(當然這件事我是暗中調查,班級其他同學不知情)。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哥兒們義氣”,我利用這件事創設了類似的一個教學情景,結合教材設計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探究。實踐證明,這個教學情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讓課堂回歸生活:注重學以致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思品課堂既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更要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因此,學以致用應該成為思品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價值追求。教學不是擺花架子,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要實實在在地追求教學的功效,追求學生的德智發展。
生活實踐,行是知之始。實踐性是很多課程的追求,但是思想品德課更加關注這一點,在課程性質和課程理念中都強調了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自身的實踐。因為思想品德課本質上不只是一套知識體系,而是一個人的思想傾向和言行的表現。思想品德課必須在實際生活的環境中,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得以體驗和內化,達到思想的提升和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師要認識實踐環節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增強社會生活實踐意識,把教材中針對每一課內容提出的實踐活動盡可能地安排在教學內容中,或根據實際另選課題,創造性地組織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世界,努力打通書本與生活的通道,把課堂知識學習和社會體驗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社會生活經風雨、見世面,體驗生活,體驗社會,從而促進知行統一,造就學生的生活本領。而且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合作與探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和目的。例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中學生消費觀”的調查研究,在學習《孝敬父母》時,讓學生回家學會感恩父母,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在班級交流各自的感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努力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洋溢生活的氣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不僅有利于本課程的發展,有利于增強思想品德教學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可以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華.《探尋“德育生活化”的有效切入點》.2008.7
2.陳潔.《論思想政治課的生活化》.2008.9
3.白露.《追求課程與課堂教學的真實》.2008.7
4.周蓉輝.《讓生活走進初中政治課堂》.2008.11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1985
作者單位:浙江德清千秋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