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成
回顧自己從教的幾十年經歷,對備課的熟悉經歷了一個由模糊到清楚、由粗淺到深入的過程。大致說來,“備課”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點”“線”“面”“體”這樣幾個階段:
一、“點”的境界
剛畢業那會兒,“備課”在自己的眼里,就是直接為完成下一節課作預備。這種備課觀是一炮一個眼兒,目標明確,很務實的。馬上要上課了,看一看教科書上的內容,翻一翻參考書上的教學設計,想一想具體的環節與步驟,理一理課上要用的教具,這樣一步一步下來,就算是一次完整的“備課”了。
這就是“點”的境界。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總是從“點”的境界開始的。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在剛開始學步的時候,先是一步一個腳印,然后再學習跑和跳,備課也同樣如此。
“點”在數學中是沒有大小的。一個看似很小的“點”;其實還可以分為更小的“點”。“備課”也是如此;從時間上來說,一節課只有有限的40分鐘;從內容上來說,一節課也只有有限的幾個知識點。如此看來“備課”的容量是有限的;然而真正細究下來,這個不大的“點”還可以分成知識的傳遞、結構的處理、情意的調動、目標的延續等許多小的“點”,而其中的每一個小“點”又可以分為更小的“點”。我相信,只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和堅強的毅力,即使同樣一堂課,都足以讓我們用畢生的精力與聰明去預備。
二、“線”的境界
有了幾年的備課經驗后,我開始慢慢形成一種“連點成線”的備課意識和習慣。事實上,在教學的過程中,前一課和后一課總有許多東西是相通的。物理教學尤其如此。“鋪墊——導入——新授——鞏固——作業”的教學流程自不必說,教學內容方法也必須跟著前面的經驗來選擇制訂。
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只要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自己在上一節課形成的種種體驗,對下一節課產生著一定程度的影響。這樣,某種意義上來說,上一節課的“上課”便是下一節課的“備課”。
有了這樣的熟悉,我開始要求自己在每一節課的上課過程中,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兩只眼睛。上帝給人創造了兩只跟睛是大有用意的,一只眼睛讓我們看“看得見”(顯性)的東西,比如眼前的“上課”;另一只眼睛讓我們看“看不見”(隱性)的東西,比如后面的“備課”。我們在上課的時候,一邊執行著既定的教案,一邊分析著教學的現狀,一邊還得計劃著下面的教學步驟,這就是把“過去”“現在”“未來”聯系起來的“線”的備課境界。
當然,要達到這種“線”的備課境界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它不僅需要我們具備扎實的教學技能,還得學會將自己進行清楚的角色分配。在同一節課上,我們不僅要有第一個“自己”在專心致志地上課,同時還要第二個“自己”在聽第一個“自己”上課,并隨時進行正確的評課,更重要的是還得有第三個“自己”根據第二個“自己”的會診設計出下一步的教學方案。“上課——聽課——備課”三位一體同時進行,既關注“預設”又關注“生成”,增加了教學的效益,還節省了備課的時間成本,的確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按理說,要達到一種自覺的“線”的境界相當不易。
三、“面”的境界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關注生活中的物理”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物理學習突破課堂和學校狹隘的時空,走向更為廣闊的背景。至此,物理備課也不僅僅把眼界局限于現有教材和課堂,到生活中去挖掘物理教學資源、尋求物理教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的內在聯系,使得物理學備課增加了另一個維度,備課到“面”的境界。
1.重視學習內容與家庭、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物理的學習內容大多與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將電的知識與安全用電、安裝照明電路、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相聯系;將氣壓和沸點關系的知識與高壓鍋使用、調節相聯系;將浮力知識與游泳訓練要點相聯系;將摩擦力知識與自行車使用相聯系等等。通過聯系,在學習中挖掘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知識經驗、生活疑問,讓學習變得有趣、實在,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
2.在備課設計習題時,注意多體現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規律的題目,讓學生通過運用物理知識解釋、解決生活、生產實踐中的問題來加深學習愿望。例如在學習長度測量后,讓學生練習從地圖上測出兩城市間鐵路的長度;學習熱學知識后,讓學生解答海邊和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的原因,了解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重要意義;學習了光的反射知識后,讓學生解釋自行車尾燈的作用;學習流體壓強特點知識后,讓學生研究乒乓球中弧圈球、足球中“香蕉球”的原理等等。同時,在習題解答后,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新的問題。通過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用”,我們就能更好地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四、“體”的境界
學校的同事給了我一個綽號——“九門軍師”。這個綽號自有一定來歷:學校青年教師要參加賽課,九門學科無論哪門學科都喜歡請我這個物理老師去參加集體備課。剛開始我也是礙于情面被動參與,后來卻經常是不請自到,因為我發現事物之間是相通的,幫其他學科備課其實就是幫物理備課,幫別人備課就是幫自己備課。能夠從看似毫不相干的備課中找到內在的聯系,其實就是一種更高的“體”的備課境界。
站在單一的“面”的圈子里看事物總是有局限的,人類正是因為自己千百年來一直站在地球上,才會有“天圓地方”的錯誤判定。
有老師說我的數學課有“跳出物理教物理”的特色,我想假如真是這樣的話,那是來自于我在自覺不自覺地追求一種“體”的境界。在具體的教學中,我要求自己不再把視野局限在某一具體課的“點”上,也不僅僅把眼光局限在課與課的聯系的“線”上,也不僅僅滿足于在生活中搜集物理教學素材的“面”上,而是綜合所有的學科教學本質,把握物理教學的真正意義,把教學中的“人”放在凸顯的位置,再重新回到物理教學本身,用這樣的眼光來備課才能體現物理教學的真正價值。
為了增加“體”的厚度,我們應該努力汲取心理學、治理學、文學、美學等諸多領域聰明的營養,增加第三維度的長度,從而使自己備課的成品更加豐厚、扎實。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界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