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丹
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是教育領域里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出,它是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互動生成,全面發展”的有效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標準以及逐步實施的課改過程中,有關有效教學的觀點不斷被提及。
其實,有效教學中的教學是兩個詞,分別是教與學,教者老師,在傳統意義上來說,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則居于下位。現如今,有效教學被重新認識,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就要引領他們自己去學,而不是一味的講授。這就意味著教師從傳統的主宰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從“前臺”轉到“后臺”,從“主講”到“主導”,關注了學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成長。那么如何達到讓自己的課堂有效呢?筆者認為要講究一定的教學策略,確立一套有效的教學策略,關于有效教學的策略本人有以下幾點意見:
一、注重學教并舉,建設積極情態——追求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率
學教并重,并不是說、教參半,而是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分析,有效整合。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比如正弦定義,由于過程教學僅憑教師講授只要很短的時間,不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鑒于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銳角A與相應比值之間的特殊關系,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自身感悟,教師點撥,漸漸明晰A角和對應比值之間存在一一對應關系。這里師生雙方都花了很多時間,但對學生思維發展十分有利。至于正弦概念的給出,直接采用傳統講授的方式,簡潔易行,富有成效。
學生積極情態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可以運用情感原理,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利用數學教材,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挖掘教材魅力,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利用現代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只有學生愛學樂學,學教并重,建設積極情態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這樣的教學才是成功、有效的教學。
二、引導合作自主,激發學生情趣——追求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把“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作為總體目標之一。因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或對數學問題的解決,只要改變思考問題的角度,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而學生彼此之間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自我個性的大好時機。而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它是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基礎。所以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創設一個互相尊重、理解、寬容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產生一種對教師的親近感、情緒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輕松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才能不受壓抑,不同的聲音才會產生,更重要的是學生感到學習不是別人在“逼迫”自己,而是自己想“明白”許多的“為什么”,樂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這種充滿著心靈自由的空間里,自己的思緒可以自由地暢想,自己的觀點可以自由地表達……只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就會讓數學課堂有效果。
三、創設生活情景,引領學生體驗——追求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以傳授系統的數學知識為基本目標的“學科體系為本”的數學課程結構,將讓位于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本目標的“學生發展為本”的數學課程結構。也就是說,新的數學課程將不再首先強調是否向學生提供了系統的數學知識,而是更為關注是否向學生提供了具有現實背景的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在平時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把握好新舊知識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恰當的方式引入生活中的話題并使其進入數學的問題情境,學生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明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讓學生深刻感受和理解數學不是空中樓閣,只有服務于生活才能體現它無與倫比的學科價值,才能激發起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的興趣。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放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放手讓學生在聯系生活中“用數學”。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要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還要研究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情境等幾個因素如何協調相處,使之和諧。和諧,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無錫市華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