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進
《概論》課作為高校政治思想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和重要渠道之一,充分發揮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高校中,特別是以理工醫為主的院校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聽課“應付”的現象,“身在曹營心在漢”,考試前,背背了事。如何讓這門課真正“走”進學生的頭腦,增強它的教學實效,我談不上擁有多么成功的經驗,但因為用心也有一些成長的體會。概括地說,就是平衡好學生的需求、課程的要求、學術的訴求三者的關系,認真備課和鉆研教學,提升教學實效。
一、了解學生,讀懂學生的需求,是我們開展備課和開展教學的前提
1.學生問題一直是教育中最充滿變數的大問題,沒有潛下心來去了解的姿態,往往因課程內容顯得與學生(潛在)需求不對胃口而極大地影響效果。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因此形成了他們一些具有時代性的特點。例如他們的知識面較廣,參與的積極性高,遇到問題愿意去獨立思考等。但是他們同時又存在著一些不足,他們缺乏對歷史的深刻理解,特別是缺乏對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所進行的英勇犧牲、艱苦奮斗的歷史的深刻理解。同時,他們尚未形成獨立的人生價值觀,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經常處于矛盾和多變狀態,特別是當今世界呈現出經濟全球化、國家政治多極化、產業知識化、社會信息化等態勢;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經濟成分和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形式,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地位和就業等呈現出多樣化,這些變化又影響到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就業觀念和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
2.據我了解,照本宣科或滿堂灌是學生最為反感的。深入了解大學生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實際,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他們所關心的、困惑的問題,用正面的事例說服他們,用反面的教材去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并且根據不同班級的學生及時調整教學模式,真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本理論知識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二、尊重教材,了解課程的要求,是我們能否成功轉化成教學體系的關鍵
1.授課不是授書,否則是對大學生智商的一種低估。因此,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必須對教材進行內容延伸等,可通過來龍、去脈、應用、人物、討論等視角豐富知識點的教學。
2.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為例
來龍:主要矛盾的歷史變遷(WHY?)
去脈:主要矛盾的內涵在現在有什么變化?
應用:如何理解“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人物、討論:公共品與私人品的問題在學術界有一些怎樣的研究,有什么代表性人物以及討論等。
三、注重教學中的科研含量,增強教學的說服力,是提升教學實效的基礎
提高《概論》的教學實效,關鍵是要提高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要提高教師的素質,這個素質不僅僅包括堅定的政治素質,還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過硬的業務素質不僅僅指吃透教材,廣博的知識面,還要有過硬的科研能力。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教學和科研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科研支撐的教學,是不可能達到高水平和高質量的。這是由這門課的任務和性質決定的。
首先,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不僅僅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完成知、信、行的轉變,這是一個內化過程,那么首先要有說服力,使學生能夠信服,這是完成內化的前提條件,要想使學生信服,僅僅傳達似的介紹課本中的有關內容,盡管我們說教師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但并沒有完成這門課的教學任務。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講,教師只有對某些理論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他對某些理論的理解的深度和高度,才真正能都做到讓學生信服。同時,學生也能夠從任課教師的科研成果中感受到理論的魅力。
第二,教師的科研為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起著示范性的作用。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告訴“是什么”的內容,還要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而對“為什么”的回答,教師應該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理解和概括。這方面教師應該多給予學生以指導,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是不可能有吸引力的;離開了這一點,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最后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當然提高科研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積累過程,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了解學生,讀懂學生的需求,是我們開展備課和開展教學的前提,尊重教材,了解課程的要求,是我們能否成功轉化成教學體系的關鍵,注重教學中的科研含量,增強教學的說服力,是提升教學實效的基礎。
作者單位:靖江電大職教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