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教師的語言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接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激發(fā)學生愛學語文的基本手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藝術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我們深信,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它是一條紐帶,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可見,教師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有一些淺顯的認識:
一、發(fā)準字音
發(fā)字音正確是最基本的。小學生模仿性強,善于模仿老師的朗讀、說話、語調等,這就要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普通話的發(fā)音應當基本上準確。
二、妙用導語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能引起和保持學習興趣。因此,適當?shù)皿w的導語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疲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能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悅美。
人們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富有經(jīng)驗的老師很重視導語的設計,他們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以勃發(fā)學生熱情,引人入勝。精妙的導語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
導語可根據(jù)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文體來設計。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yōu)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游戲活動。在教學《驚弓之鳥》時,開篇我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現(xiàn)在,空中飛著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辦法把它打下來?”學生們憑著經(jīng)驗紛紛說,用箭射,用槍彈……至此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但話鋒一轉,說:“可是古代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只拉弓不用箭,嗖地一聲就把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么緣故?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看誰先找到答案。”導語巧設懸念,為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三、運用好語調
我們教的每一篇課文就好像一個劇本,或歡樂,或悲傷;或熱愛,或憎恨;或抑揚,或低沉。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有時像戰(zhàn)鼓催征,雄兵開拔;有時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有時像江河奔流,一瀉千里……我們教師只有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其中,或娓娓而談,或抒發(fā)情懷,或干脆利落,或誠懇忠心,或親切自然……只有演員入戲了,才能被觀眾吸引,不自覺地跟著演員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感染學生。
四、善用教學機智
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藝術與教學中各種偶發(fā)因素巧妙地結合,便會呈現(xiàn)一種教學機智,而幽默的教學機智往往可以活躍整個課堂。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特洛夫這樣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珍貴的教科書》中,課文講張指導員為了保護書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課文里描寫:“他輕輕地搖了搖頭,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有個孩子用響亮的聲音讀出了這句話,我趕緊說:“張指導員有救了,他不會犧牲了,聽,他說話的底氣這么足……”同學們笑了,這個孩子馬上會心模仿張指導員有氣無力樣子地讀。我們不難看出來,這一招顯然比直接告訴孩子怎么讀高明得多。
五、指導好朗讀
一節(jié)成功的閱讀課,瑯瑯的書聲總是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句話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面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只在做到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才能達到“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朗讀時,需根據(jù)文章內容及自己的體會采用不同的語調,誦讀的方式也是多種的,教師范讀,師生對讀,學生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等。這需根據(jù)文章抒發(fā)的情感而定。情感低沉、柔緩的文章,宜采用個別讀;而激昂、熱烈的文字宜采用集體誦讀。指導學生誦讀課文,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對于理解文章起到用語言不能表達的作用。
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做到上課時擁有精湛的語文藝術實在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地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就能讓生動優(yōu)美的教學語言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超越時代具有永恒價值的應用軟件。
作者單位:貴州省普安縣盤水鎮(zhèn)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