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宇
《蟋蟀的住宅》通過介紹蟋蟀住宅的特點和挖掘巢穴工程的偉大,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觀察事物的能力。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具體形象地介紹了蟋蟀住宅的內部構造。教學這段,我根據本段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讓學生自主學習——讀書、“畫圖”、介紹,使學生既了解到這方面的知識,又積極思考動手動腦研究探索,幫助提高學習的能力,訓練語言的表達。
我分這樣幾步教學:
一、承前啟后,激發興趣
教學課本第三自然段時,我充分利用課文里這幅色彩鮮明,形象而富有情趣的蟋蟀住宅外形圖,引學生認真觀察:選址于堤岸: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隱蔽草叢:蟋蟀不肯隨遇而安,自己挖掘。看圖學文使學生自然地進入了意境。他們補充介紹了石縫里蟋蟀的家;墻角下發現了蟋蟀的家;蘆葦根邊也發現了它們的家……正值同學們興趣盎然時,我順勢問:有誰看到了蟋蟀洞穴里面的樣子嗎?同學們詫異無言以對,我告訴學生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經過長時間的喂、養、研究、探索,才清楚地了解到蟋蟀巢穴里面的結構,課文的第五段敘述地很具體很清楚,你們能按他的介紹勾畫出來,給課文增添一幅蟋蟀住宅內部的插圖嗎?興趣和能動的交融,驅使同學們大膽而樂意地接受了。
二、觀圖讀文,思考勾畫
在圖文提供的信息下,同學們披文看圖入境了,他們在讀中勾勒,在畫中讀思,仿課文插圖巢穴外的樣子,設想勾畫里面的構造。不長時間,一個個輪廓形成了,為突出重點,提示易疏忽的細節,我放錄音慢速朗讀課文,用重音提示部分詞語:傾斜的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九寸深,一指寬,收拾得很平坦。讓學生再在聽讀課文的錄音時,去比照作畫,搭好框架。
三、反饋互學,聽評深化
學生的語言是在言語的實踐中,經過反復訓練,重復、模仿、創造來完成的,待同學們的勾畫基本完成后我挑選了一幅代表性的作品在實物投影儀上顯示,供群體參評。①所作畫面和課文介紹是否一致?特別是隧道的樣子和大小。②蟋蟀住宅里面和課文插圖(住宅外)是否吻合?特別是堤岸、出口、平臺。聽評的訓練使學生反復記住、仿效、領悟,強化課文的內容,再次比照,完善畫面。使他們真正知其然(認知),也知其所以然了(理解),更知去怎樣然(運用)???他們用蟋蟀的精神,又一次去精筑“巢穴”了。優生用更細膩的語言在進行更細致的筆觸了。其余也主動尋覓不足,不斷修理平整。在進行第二次自評畫面時,其思維更活躍更深刻了,也更有重點了。一個自我挑剔說:隧道彎彎曲曲,我沒順沿堤岸的地勢,只畫了一個彎曲度。又一個接過話茬說,我畫的隧道線條是擦擦楷楷的,顯得毛毛糙糙的,而蟋蟀的隧道是光滑清爽的,因為光滑的墻壁才使人由它柔弱的工具聯想到它工程的偉大。又一個迫不及待地介紹說,我用數字標在隧道旁邊,讓人一看就知道它的長和寬了……學生課文讀得精了,畫得細了,會思考了,能將具體地有生命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地生動鮮明的一幅幅活的畫面了。他們超越了時空,把遙遠的蟋蟀住宅搬到了自己的課桌前。若是要贊揚同學們的勾畫技能技巧,倒不如說是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了。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學生的心理需求,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
四、領悟方法,遷移運用
學完這段后,我采用變換角色的教法,引導學生:“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大家都了解了蟋蟀的住宅的特點,現在假如你就是課文中那只可愛的小蟋蟀,你會向大家介紹住宅的樣子嗎?”聽了我的引導,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到講臺前結合學生自己勾畫的住宅圖繪聲繪色的介紹、講解,把蟋蟀洞穴的特點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那一舉手一投足的動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進入角色。聽的同學也是津津有味。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特點等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角色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