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清華
摘 要:加強高中語文的人文教育是解決高中語文教學痼疾的方法。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高中語文人文教育是指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來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共鳴,歸根結底,它使高中生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從而在根本上體現高中語文教育的本質與理想。
關鍵詞:高中 語文 教學人文精神
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
在語文教材和語文讀本的每一篇美文中都滲透著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而這文化傳統中又閃耀著高貴的人文精神的光輝。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可以傳授語言知識,而且可以利用教材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其中深厚的人文精神,使我國的優秀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使寶貴的人文精神得以閃耀,從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首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點。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主義教育因素,才能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語言文字的思想,讓他們感覺眼前的文章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一幅幅精美的圖畫,美妙無窮。通過學習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伶官傳序》等文章會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有什么樣的重要作用,這種意識對我們當今生活和國家發展有什么樣的意義;讓他們體會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體會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以體會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胸懷。這對生活安定、富足,無憂無慮,沒有憂國憂民意識的一代是不是會有很大的促動呢?通過學習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篇,“所欲有甚于生者,舍生而取義者也”,會使學生了解人世間的“舍”和“取”的辯證關系,會讓他們明白面對金錢、物質、誘惑和原則、廉潔、人格時該何舍何取。
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美進行人文教育。漢語言博大精深,而用一個個漢字書寫成的篇章又是一首首動聽的歌,意境優美雄渾,音韻和諧,節奏抑揚,情感豐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情感的美。
二、強化教師的職責
首先,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以便適應新的教學形勢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研究的組織者、促進者,由富有權威的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促進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觀念形成的朋友式的幫助者,由“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研究課題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及研究環境的創設者、學習成果的展示者,教師既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知識領域的引路人,又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人生的指導者。唯其如此,才能適應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
其次,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如果沒有文化積累較深厚,人文品位較高,教學主導性和創造力較強的教師,落實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是發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決定性因素。同時,教師人文素質的提高也是營造人文氛圍的重要因素,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注入人文素質教育精神的能力,努力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實踐中,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就會營造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優良育人環境,逐漸對學生產生深刻和持續的影響。
最后,創造民主的課堂。課堂教學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首先我們要求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要體現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建課堂教學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以平等的人格與學生交流,傾聽學生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研究性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其次,教師要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作用,在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同時,要善于挖掘蘊含在學科知識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學中進行滲透。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教學本體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2.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