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林
中學生寫作,感到最困難的是什么?是材料。材料是文章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怎樣才能積累寫作材料呢?
一、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有人認為當今中學生接觸面太窄,生活單調,缺乏體驗,缺少素材。其實,當今中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接觸面是寬廣的。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各種信息傳遞手段的日益先進,傳播速度的加快,是以往任何時代無法比擬的。學生每天接觸的不僅僅只限于課堂上、書本中,有許多是從家庭、社會和他人的交往、廣播電視、電腦網絡中得來的。他們接受的、腦子里儲存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相當豐富廣泛的。學生不缺少生活,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對生活的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大膽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一)培養“眼睛”。指導學生寫作就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善于觀察的“眼睛”。觀察要勤,時時處處,不忘觀察;直接間接、具體抽象,都須觀察。觀察要廣,既可圍繞一個特定對象做系統的觀察,也可由此及彼,進行擴展觀察。觀察要敏銳,要提高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水平,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他們用哲學的眼光,懂得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眼光”去觀察認識事物;事物是相互聯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觀察認識事物;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觀察認識事物,應學會用全面的、辯證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去觀察生活,認識社會。
(二)“運用腦髓”。有了善于發現的“眼睛”,還要有獨立思考的頭腦,即在觀察的同時還要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善于從五彩繽紛的生活現象中,從紛繁蕪雜的事物中發現生活中美的東西,發掘出事物的本質,尋找出事物的各種原因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勇于創新。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每一次寫作都是創作或創新的過程,它需要加工提煉,把觀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揚棄,分解出生活的精華和糟粕。寫出富有鮮明生活氣息、形象生動、見解深刻的文章。
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積累情感素材
積累寫作材料,就應該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引導他們關心熱愛身邊的事物,激發他們對生活的興趣和體驗,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體驗感受中引出情感活水。當今中學生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思想活躍、興趣廣泛。
同學們愛什么就讓他們寫什么,寫作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生不再感到寫作是無米之炊的事了,寫作興趣越來越濃,積極性越來越高。經過兩年多的積累訓練,同學們都養成了良好的練筆習慣,記生活寫興趣,記思想寫感受,作文能力很有進步。
生活是學生寫作的主要源泉,而每個人的愛好興趣又是他們寫作的主渠道,學生只要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三、引導學生把思維鉆頭鉆入課文,從教材中發現素材
除了從學生的生活、興趣愛好中幫助學生開寫作材料之源外,還引導學生把思維的鉆頭鉆入課文,鉆入古今中外的優秀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中,發掘出社會、人生更深層的東西來。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選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概括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內容,凝聚著前人的生活經驗,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塑造理想人格,還可以讓學生從書本中獲取許多寫作素材,掌握寫作之道。
(一)深入開掘題材,讓他們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功過得失,讓學生去思考去評說,以提高他們認識和分辨事物的能力,開拓他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使他們成為“思想家”。
(二)充分利用教材,擴展學生寫作空間。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所需的來源。課文中所表現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為學生寫作中最好的素材,課文中所描繪的山川風物、自然景觀可以成為學生寫作參照的對象,許多古詩文中留下來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為寫作中很好的標題、論據。如表現熱愛自己祖國和人民的屈原、文天祥等愛國人物形象,表現愛人民恨敵人的魯迅等革命者形象,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布魯諾等科學家形象,祥林嫂、水生嫂、尼洛夫娜等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婦女形象。還有表現人物 崇高氣節的孟子的“舍生取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傳統美德的“滿招損,謙受益”“先天下之憂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等名句,都是學生們寫作時極好的素材、有力的論據,如能恰到好處地引進文章中賦予新的內容,一定會使學生寫出見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來。
(三)培養讀書習慣,豐富學生語言倉庫。教材上的文章,無論古文還是今文,不僅是學生寫作豐富的材料之源,更是學生學習語言取之不盡的倉庫。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熟讀、精思、深思的讀書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引導他們反復地閱讀,冷靜地思考,大膽地想象,既深入其中,對所學的知識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又能出乎其外,善于分析、聯想、推理,從課文中積累素材,積累語言,學習前人的寫作經驗,用從書本中所獲得的間接的生活經驗來彌補和豐富自己生活的不足,充實自己的材料倉庫和語言倉庫。
作者單位:青海省互助縣南門峽鎮逸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