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衛菊
摘 要:近年來,研究型學習在高中教育教學中蓬蓬勃勃地開展著,初中滲透研究型學習則以探究性為主。本文從初三化學實驗著手,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嘗試,開放演示實驗,大膽地把課堂演示實驗讓予學生,激發他們的情,調動他們的思,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在這基礎上,把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性實驗。
關鍵詞:化學實驗探究性教學
進入21世紀,在各種教育刊物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新名詞——研究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是一種全新的課程,它強調用研究性學習代替傳統的機械記憶,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構建知識;強調課堂教學必須在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化學教學中,開放演示實驗,是滲透探究性教學的良策。學生們很喜歡用實驗進行物質的鑒別,因為各種方法任自己挑選,希望自己的方法與眾不同,鑒別出來后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因此,教學中大膽地把演示實驗向學生開放,除了能引起他們有意注意、增強觀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在這基礎上,把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是學生在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抽象來獲得結論的一種實驗,它以生動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在化學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學“二氧化碳”一節時,讓學生自備一瓶汽水(雪碧、可樂均可),其他的實驗儀器有:酒精燈、火柴、小木條、二支小試管、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集氣瓶(毛玻璃片)、放有二支高低不一蠟燭的小燒杯;藥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試液。隔天布置時,學生很驚奇,“上化學課要帶汽水?”上課一開始,出示的課標題“探究汽水中氣體的性質”就讓學生情緒高漲。有的學生已迫不及待地動手了。這時老師應及時地強調探究計劃,“你準備探究哪些性質?”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究。通過自由發言,補充,歸納出副標題:該氣體的物理性質:(1)顏色、狀態、氣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學性質:(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與石灰水反應?(3)能否使石蕊試液變色?開始實驗,學生打開瓶蓋,靜止著觀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有氣體產生,氣泡冒出,發出絲絲響聲,泡沫溢出瓶口等。“這些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然后,讓學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儀器設計收集一瓶氣體(可適當搖動瓶子)。有的學生用向上排氣法,有的用向下排氣法,有的拿著集氣瓶不知所措(個別提醒),1分鐘后,把收集的氣體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蠟燭的燒杯中(操作按書本P43)。通過實驗現象,學生討論加爭論后得出結論:該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最后,用適宜的方法收集兩試管氣體,并試驗氣體的其他性質,推斷出氣體的名稱。結論一出來,有的學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這時,老師簡單介紹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探究性教學改變了原教材的編排順序,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討論甚至爭論。偉大的化學家門捷列夫曾經說過:“學生時代的爭論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不僅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關系,而且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設計實驗,把生活、社會實際問題與已有知識、技能結合起來,使他們認識到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動接受老師的知識傳輸為主動積極地構建知識,在討論和爭論中提高學習素質。
實驗課上,在完成了規定的實驗后,也可讓學生進行些探究性實驗。如:鑒別兩塊外表相似的石頭:一塊是大理石,一塊是花崗石(主要成分SiO2);讓學生鑒別一些溶液:HCl和H2SO4;NaOH和Ca(OH)2等。從限制條件題設計鑒別方案:只用酚酞試液鑒別三瓶無色溶液:H2O、NaOH、HCl;不用任何試劑鑒別四種無色溶液:Na2SO4、BaCl2、Na2CO3、HCl。通過不同形式的實驗,增加學生動手機會,讓學生感悟到化學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素質。
滲透探究性教學,也促使教師自己不斷地學習、充電,經常閱讀有關報刊、雜志,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化學新知,發展新動向,同時也要了解一些相關學科知識。近年的試題在朝著開放性、發展性、綜合性方向發展,開放性試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樂趣,更深層次的把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綜合性試題中學科的交叉、滲透能真正反映出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探究性教學,正是適應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適應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2.《化學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3.《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朝陽街86號溧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