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梅
作文教學是體現語文教學的亮點之一,是語文教學水平的綜合反映,是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及文化底蘊的具體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那么,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其寫作能力呢?
一、在生活中體驗
1.關注生活,勤于積累
作家茅盾指出:“我們身邊應該時時有一支筆、一本簿,無論到哪里,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一樣地敏銳,把你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領學生有意識地去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慧眼”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學會思考,從而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總之不管是好事還是丑事,也不論是喜怒哀樂還是奇聞趣事,只要是學生覺得特別有意義的事情都可以用筆寫下來。
2.自由表達,流露真情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積極鼓勵學生走向社會親身感受,說心中話,寫身邊事,有感即發,有情就寫,讓學生放飛心靈,縱情表達最本真的自我感受。利用每周習作課,讓學生選擇自己記錄本上的材料,說給“同桌”聽。學生記錄的內容,有爸爸媽媽的瑣碎爭執,有自己的撒嬌任性,有同學的各種行為……在這樣一個五彩繽紛的課堂里,“你方唱罷我登場”,同學們各抒己見,隨興表達。在“真、善、美”的自由感受中,便迫不及待地想“寫真情實感”了,有效落實了“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寫作原則。
二、在訓練中提高
因為傳統的訓練方法過于程序化、封閉式、單一性,很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小學作文訓練的實質就是培養學生認識能力,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培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實踐證明,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和科學的操作方法,通過有效教學與長期性的開放式訓練方式,能充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讓其駕馭語言的能力得以突飛猛進。
1.強化認知
通過強化認知訓練,學生對寫作活動的本質、目標、內容、特點、規律、方法和途徑有了清楚認識,使得學生的寫作活動得以有意識地進行。實踐表明,學生一旦認識到寫作活動的重要本質與意義,就會努力克服寫作中諸多錯誤認識,從而對寫作產生好感與興趣。
2.培養想象
作家王蒙說:“沒有精神上的自由馳騁就沒有文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例:教學古詩《游園不值》時,可結合古詩內容誘導學生展開想象:“這首詩中作者借一枝紅杏寫出滿園春色,但滿園春色究竟是怎么樣的一番盛景,作者并沒有把想象到的都訴諸筆端。如果你是一位詩人,你又該如何想象園中的景象呢?請把你的想象描述給同學們聽,再擴寫下來。”如此訓練,在深化古詩內容理解的過程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升了其寫作能力。
3.訓練歸因
調查發現,學生在面對不良的寫作結果時,往往會表現出自卑、失落的情緒,此時教者就應幫助學生找到真正的失敗原因,進行積極歸因訓練,從而助其克服消極的寫作心理,讓學生從寫作的無助感中解脫出來,重樹寫作的信心。
三、在評價中發展
1.賞識評價
心理學理論研究表明,少年兒童情緒具有明顯的易動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常常會有大悲大喜的情緒波動。“賞識是最好的鼓勵。”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為了保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教師要變一個挑剔者為一個欣賞者,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品味,去肯定。要用“顯微鏡”去發現他們的優點,用“放大鏡”來宣揚他們的亮點,或欣賞其妙語佳句,或欣賞其幽默風趣,或欣賞其獨到見解。對于文章表現出的不足之處,教者要用商量的語氣或提出建議的方法提示學生改正,從而讓學生在老師對其習作批改的關心和重視中增強寫作的信心。
2.墻壁發表
實踐表明,利用墻壁發表學生的作文,能夠激發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和“發表意識”,使學生懂得真正的“作文”是寫給特定的讀者看的,是要給報刊發表的,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熱情。以筆者的教學為例,我經常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心里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對長輩的意見、自己突發的奇思妙想等內容引入寫作內容,并組織學生將自己寫好的文章對著全班同學朗讀,還鼓勵他們找自己的同伴讀,甚至還讓他們把自己的習作帶回家,讓家長欣賞并提出修改意見。這樣的作文可謂多姿多彩,充滿天真無雅的童趣。此外,我還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寫文章,發動平行班老師為我班學生寫“下水文”,并及時在墻壁上張貼出來。
總之,有個性的作文才有新意,同樣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方法才會顯示出學生的靈氣和活力。因此需要我們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徐蓓春.個性化小學作文教學初探 [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嚴伯益.小學作文教學探索[N].教育信息報.2002年
3.李玉萍.提高小學作文教學三法[J].黑河教育.2002年05期
4.翁丞輝.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的體會[J].教育評論.2002年03期
5.張建宏.小學作文教學方法談[N].教師報.2003年
作者單位:江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