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良
低年級兒童因為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嘗試合理地利用學具,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就可以抓住其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兒童親自去擺、去折、去拼、去做,把抽象的知識變成看得見的東西,以便更好地吸收、內化。
一、有利于學生的“動手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建立,使學生獲得概念更清晰
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因為學生從沒有接觸過乘法,學起來倍感吃力,教師可利用直觀教具示范,要求學生一齊動手,用學具擺一擺,如:先擺3份黃花,每份2朵,共有幾朵,利用已學的知識學生可列出加數相同的算式:2+2+2;再讓學生動手擺出幾種其他物品,也列出加數相同的算式,并使學生感到這樣的加法算式計算起來比較麻煩,這時水到渠成,引出乘法概念,并結合所擺具體圖形使學生真正理解“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和的簡便運算”。這樣,利用學具操作就為學生解惑架設了由直觀到抽象的橋梁。
二、有利于學生的“舉一反三”,發展創造性思維
當學生初步領會了一種新知,有了新知的生長點,進一步學習時,教師可適當放手,讓學生利用學具操作,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推斷出一定結論,用學具輔助學生自學,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學了“二、三的乘法口訣”以后,“四、五的乘法口訣”就可讓學生用小棒擺小正方形、五邊形,直接推導出四、五的乘法口訣。
三、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自己的思維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于把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思維方式,強加給學生,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導致數學知識傳授的單一性。讓低年級兒童動手操作,知識的發生過程就會被充分具體地展示出來,但這時學生看到的只是直觀表象,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思維活動,新知才能被真正地發現或創造出來。因此,教師就要很好地引導、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首先,要注意促進學生細致地觀察學具操作的每一步驟和過程。這是一個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地觀察感知,學生才能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研發材料,形象地理解知識,為進一步地抽象概括提供“物質基礎”。其次,在觀察過程中,教師還要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深入地研究分析操作過程和結果。教師還可適時提出一些利于思考的提綱挈領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比較,分析、綜合、概括,避免學生在探索新知時走不必要的彎路。伴隨著觀察、思考,還要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也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或數學語言來表述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語言是思維的窗戶,只有能用語言表述,才能說明學生已完全理解掌握。
總之,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學生的思維。
作者單位:安徽靈璧縣韋集鎮韋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