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寅
摘 要: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序幕已經拉開有些年了,作為教師的我們,面對這一新事物,應滿腔熱忱地迎上去。而作為農村科學教師的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我們身處在農村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把我們的科學課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
關鍵詞:農村資源優勢 自制教學儀器 遠程教育平臺
一、充分利用農村的生物與非生物資源
我們生活在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處于大自然的懷抱,各種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把這些資源充分整合到自己的教學中,把學生常見的熟悉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究的內容不失為一個好的做法。
一方面是豐富的生物資源。《生命世界》在整個科學課程標準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如觀察大樹、螞蟻、鴿子、青蛙、貓等常見的動、植物;栽培植物和飼養小動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的繁殖,進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進一步觀察動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些教材中的內容在城市小學進行,肯定會受到條件的制約而無法讓學生很好地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然而對于農村小學的學生來說,卻是再熟悉不過了。學生家里就養著貓、小狗……,田野里、路邊上時時會有一些螞蚱、螞蟻等小動物出沒。而各種植物更是經常見到,很多孩子還親手栽過樹、種過農作物。這就是農村環境為我們的孩子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二、克服困難,自制教學儀器
走入我們的科學實驗室,與城市小學相比較,農村小學實驗器材的匱乏是顯而易見的。實驗器材的不足影響了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及探究的順利進行。從教學內容看,作為農村科學教師的我們,應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塑料袋、礦泉水瓶、注射器、蠟燭、易拉罐、輸液器、小塑料盆、紙飯盒、紙杯、卡片等等都可以作為我們上課用的教具,并且,學生在親手制作學具的過程中,還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可謂一舉兩得。例如,我在本學期四年級科學課教學過程中,我只從實驗室里拿了一次溫度計,其余的全部是自己制作或學生制作的。如一個葡萄糖瓶,上面插一根輸液管,可以用來制取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它制作小型滅火器,還可以用于探究氣體和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
自從2006年國家實施遠程教育工程后,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特征的現代教育技術資源走進了校園,給新課程改革帶來了契機。多媒體課件運用于科學教學之后,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密度高、范圍廣、操作簡便、教學效果好、直觀明顯等優勢,能實現對學生感官的多重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日食和月食》一文時,我在遠教衛星資源上下載了Flash動畫,具體形象地把日、月食發生的過程在學生面前展示,把抽象的東西變成實物,使學生能夠做到一目了然,提高了課堂效率。
另外,遠程教育平臺上,為我們展示了許多科學課專家(如路培琦、郝京華等著名教授)所上的下水課,無論從課的結構設計上,還是課堂宏觀調控方面,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另外,還有許多講座,能為促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總之,我們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資源,更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在科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蘇教版《小學科學培訓手冊》課程標準解讀
2.郝京華.《從新課程標準到新教材》
作者單位:遼寧省建平縣張家營子鎮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