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漢成
在信息技術新課標、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目標,已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還包括學生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達能力的培養,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其他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發展創新等能力的培養。而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必須分析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存在的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優化策略。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教學目標不明
新課程把目標設置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于教師理解不到位,往往會出現教學目標設置隨意、目標虛設、目標內容泛化等現象。如《文件操作》一課,有位教師在教案上明確設置了教學目標為“讓學生學會選定、復制、移動、刪除文件的方法”,然而進入課堂后卻將其“拋之腦后”,在講授完復制文件的方法后,沒有安排好知識的鞏固練習,又急切地讓學生分組探究剪切文件的方法,偏離了真正的教學目標。
問題二:情境創設流于形式
注重“創設情境”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情境的創設,強調導入階段的趣味性、探索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在導入階段“只放不收”,導致了情境的冗余。如《我為奧運喝彩》版面設計一課,教師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準備了很多奧運的素材,一開始就讓學生從素材中感受奧運,暢談感受,并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小組交流討論活動。可是當精彩的導入結束時,課堂時間已經過半。盡管在這節課,學生的興趣也充分地調動了起來,但是由于切入“正題”的時間過晚,這節課的教學容量就只能縮小,降低了教學的效益。
問題三:課堂活動組織放任自流
新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圍繞著問題解決而組織。因而需要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指導。而有些教師簡單地將練習任務交給學生,缺乏指導,出現了練習活動無序的局面。如,在指法訓練課上,有教師過于相信游戲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放手讓學生自己在指法游戲中練習和比賽,雖然課堂氣氛活躍、輕松,但是課堂活動缺乏了教師必要的組織、引導和管理,教學效果平平。
問題四:教學評價過于單一
評價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展個性、挖掘潛能的重要方法,然而,不少教師評價方式單一,強調比較多的仍然是書本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的結果評價,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情感和學習過程評價,沒能關注對學生自主創新,協作能力的評價。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對策
1.確定合理教學目標,優化課堂結構
要優化課堂結構,需要我們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準確把握好教學目標,確定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如在講述初中信息技術“表格規劃與修飾”時,適宜的教學目標可設定為“知道Excel工作表結構,能合理設計規劃工作表,描述和存儲從實際生活中獲取的數據;并能熟練使用各種Excel工具,美化修飾工作表;理解規劃與修飾表格的意義,培養初步審美意識”。這樣的設計涵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行為與創新四個維度,體現了信息技術的思想與方法。
2.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豐富課堂教學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點,合理選擇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識、技能為支點,精心設計情境過程;要以積淀學生信息素養為重點作為創設情境之目標。教學情境的創設應貫穿于進行的始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激發、維持并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實踐活動。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優化課堂氛圍
有效的教學還要求教師把握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活動。一方面,信息技術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注意學生特點,做到動靜結合,并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過后,通過思考活動的過程和自己在過程中的體驗,從而得到更多的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應自如運用各種形式來組織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活躍思維、提高能力,并且使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4.開展即時評價,優化評價方法
在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己不僅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且更加注重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所以在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評價時,我們更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評價,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上,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課,都需要現場組織學生對個別或部分作品進行評價和總結。在選擇作品評價和總結時,要照顧到各個水平層面的學生作品,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技能,看學生作品的創意構思是否創造性地組合利用了所學知識技能。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其優劣之處,以及編輯修改的建議等。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來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總之,我們要加強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研究,探索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課程改革和創新精神,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更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遠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