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領
摘 要:大學人文環境的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工科院校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因各種原因,當前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加強人文素養教育。
關鍵詞:校園文化 工科院校 人文教育
校園文化泛指學校內部的一切活動及活動方式,是具有高校校園特色的一切物質成果、精神財富及其行為方式的總和。而校園人文環境的建設,則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內容,對于構建和諧的校園氛圍、陶冶大學生情操、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和重要性
1.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主要就是指人文素質,它是大學生諸多素質當中最基礎的素質,對于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人文教育就是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授和人文環境的潛移默化,提高學生認識和處理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物我關系的能力,幫助學生運用一定的價值標準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審美能力、合作精神等。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一方面,時代要求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必須具備廣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具備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職業變換的頻率越來越大,一職多能的人才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社會對人才的素質的要求也逐漸由單一性向復合性,單向型向綜合型人才轉變,當今人才市場的競爭主要是人的綜合素質的競爭。
其次,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構建大學生健全人格的要求。一般而言,人文教育是教育人成為文明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人文素養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通過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且有社會責任感,能夠與人和睦相處,與自然環境和睦相處。這些都不是自然科學所能擔當的,而恰恰是通過人文教育、學習人文知識能提供的。
二、當前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1.當前工科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專業教育,過分重視大學生的業務素質教育而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的現象,在工科院校尤為突出。這種學理工的不懂文、不懂藝術的狀況,嚴重地制約著人才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主要是工程應用型,其設置的人文課程以“兩課”為主,這就決定了工科院校在發展人文教育上“先天不足”。此外,工科院校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多數是理科生,學校硬件設施包括圖書資料也主要服務于專業教育,這些都限制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
2.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情況比較嚴重
南京某理工類高校曾經做過本類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理工科類大學生雖有80%以上的人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必要性,但其人文素質總體狀況、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實際程度不容樂觀。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不重視準確、深刻理解概念;不重視全面、牢固掌握人文知識;不重視課外閱讀人文知識類書籍;不重視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等。人際交往和協調能力較差、公共道德意識缺失、不懂得感恩等方面的事例在一些新聞媒體上也屢見報道。
3.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影響。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忽視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在教學中重專業,輕素質,重理輕文,重知識,輕能力,從而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求學概念。在道德品質教育方面,只重視政治教育,忽視了道德品質教育和人文教育,導致大學生人文素質存在一些問題。人文教育不能獲得“立竿見影”的物質利益、經濟利益,用急功近利的眼光難以理解人文教育的意義。不少高校教師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形成了“科技至上”的價值觀。孰不知離開了人文科學關于社會人生的價值判斷,科學技術就失去了應有的評判尺度,就談不上意義和價值了。
其次,生源問題。工科院校學生大多中學的時候是理科生,文科基礎本來就比較差,再加上一些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使學生的人文基礎沒有打好。
再次,工科院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數量相對較少、學時較短,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國外大學普遍比較重視人文教育,以美國的大學為例,美國各大學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一般占總學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有:美國研究、人類學、考古學、西方傳統、政治科學、觀賞藝術等十幾個大類、100多門課程,學生必須從中選擇8門課程,共72學分,占總學分的20%。而我們國家高等工科院校一向有重理輕文、重專業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傳統,無論從課程設置還是在教育效果上都顯得比較薄弱,又沒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彌補。
三、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1.從校園的制度文化方面,要端正辦學思想和辦學精神,充分利用選修和輔修制。
首先,端正辦學與育才的思想,改革過去重專業輕人文、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建立起科技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新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改革教學體制,優化整體結構,調整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建立人文教育的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受到系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第三,適當多增設一些人文學科的選修課,規定學生必須修滿一定人文學科的學分才能畢業,調動學生學習人文學科課程的積極性,使大學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實行輔修專業制,使部分學生在主修某一專業、學有余力的同時輔修人文社會科學,從而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2.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是人文素質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有利于倡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工科院校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為社會培養以理工科為主兼顧其他需要的人才。例如:在校園內開展讀名著、唱名歌、賞名畫活動;開辦各種學生文化走廊及固定的知識窗;設立讀書沙龍、文化沙龍;建設學生文藝社團;開展各種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定期舉辦演講比賽、征文比賽、辯論賽等各類活動。豐富的校園文體活動、濃郁的人文氛圍能使工科類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環境中思想上得到啟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質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華。
3.舉行定期的人文知識講座或論壇
校園人文知識講座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而且在學生擴充知識面、了解學科與社會發展新動態等方面發揮著作用。舉辦豐富多彩的人文講座,有條件的話多邀請一些著名學者、作家、藝術家講學,營造學校文化氛圍,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內容豐富多彩的人文知識講座能烘托出一種熾熱的人文氛圍,激發和感染學生,使工科類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地接受人文素質的煎陶。如南京某高校為鼓勵學生積極聽取專家講座,專門出臺了“聽講座、得學分”的規定,并從文化素質教育專項經費中每學期拿出10~20萬元用于文化知識講座的各項支出,由校團委等部門負責舉辦專題系列講座。筆者就讀的大學每個星期五都有“周五之夜”專家講座,邀請本校或者校外的著名學者、教授講解熱點的時事問題或者學科前沿知識,在校內影響很大。
4.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
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為了共同的興趣愛好、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而自發組織的群眾性組織。它具有人員的流動性、院系交流的廣泛性、組織的自覺性、信息傳播的快捷性等特點。實踐證明,學生社團舉辦社團活動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工科院校要重視人文類學生社團的建設,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社團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動,培育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建立對學生社團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盡量對每個學生社團都配備指導老師,規范社團的活動,讓社團為學校的院校文化建設服務。要建立對社團的考核機制,鼓勵社團多開展一些積極向上的、人文性質的文體活動,對組織管理規范、活動效果突出的學生社團進行獎勵,對組織管理存在問題、開展活動不積極的社團進行批評整改乃至取締。這就從制度上規范了對學生社團的管理。
結束語: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設一種和諧的校園氛圍,以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因此,工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當作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要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引導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學習和吸收人類社會的優秀文化成果,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使學生的思想品質得以升華,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歐爾峰,勒文強.工科大學應重視人文素養教育.甘肅科技縱橫,2005.2
2.黃平,聶永江.理工科類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調查研究.江蘇高教,2008.1
3.戴靜.大學生體育社團的重要作用.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6.3
4.黃悅.校園文化建設與理工科大學人文素質教育.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1
作者單位:鹽城工學院博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