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乾 周愛蘭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通過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發展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各種行動去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边@個過程正是高職教育最需要培養學生去自覺實現的過程,筆者根據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分析當前的高職學生,尤其是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構建相關的教育體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1.規劃意識淡薄
我國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極少有個人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在就業過程中也缺乏對個人職業生涯的設計。2005 年《 職業》雜志與搜狐教育頻道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職業指導現狀》調查結果表明,51.4%的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31%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能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只有17.6%的學生有3~5 年的職業發展規劃。調查還發現大部分學生普遍認為在大學階段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時過早,誤以為職業生涯規劃是進入社會以后考慮的事情。他們往往在面臨就業時毫無準備、束手無策。
藝術類學生由于個性自由和專業的特質,在職業規劃意識方面更顯得薄弱。他們往往重感性、缺理性,看重專業忽視社會,重視個性排斥共性。學生對自己、對社會、對行業和市場的認識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完全憑著感性、心情、興趣來判斷自己的發展目標,沒有一個相對穩定明確的職業規劃目標。
2.職業定位模糊
大學是一個人分析和探索自己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職業規劃既要有較高的長遠目標,又要對自身的能力與潛力有充分的考慮和現實的評價,并根據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出相應的學習選擇和規劃決策。但藝術類大學生除了自己專業能力的優勢以外,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對社會、市場的判斷及適應能力和其他學科的學生相比較弱。這使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易走入誤區,暴露出職業定位模糊等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藝術類學生對于本專業的行業狀況沒有進行過調研,也不了解相關行業的發展前景、用人制度、企業文化、人際關系等等,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一知半解,很少考慮自己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走一步算一步。
3.價值取向偏頗
我們在與一些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許多學生把薪水和待遇作為職業選擇的首要因素,而不是把自己可持續的職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在擇業中明顯存在著追求實惠和功利化的傾向。在擇業的取向上,看重大城市、大企業、大單位。部分學生為了眼前兩三百元的小利就隨意跳槽,不惜放棄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這些問題很值得職業教育者深思和反省。
4.自我認知不足
大學是一個充滿激情與理想的人生階段,但學生心理上并不成熟,尤其是藝術類大學生更是如此,明顯缺少對自我的全面認知。
5.職業準備不夠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部分是由于職業準備不夠造成的。因準備不夠造成學生的信心不足,當機會來臨時不能及時把握。據筆者了解,有些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對職場的了解,缺少職業意識與競爭意識,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和思想準備。面臨畢業還不知道自己以后怎么辦。這些“天之驕子”的依賴心理太強了,所以有的學生畢業即面臨著失業。
6.缺乏規劃能力與實踐力
大部分學生在學校參加實訓、實習或暑期鍛煉,只是作為任務來完成,沒有自覺與自己未來的職業相聯系,并按照自己的職業規劃實施。有的學生有一定的規劃意識,也初步制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本應以規劃為動力,自覺行動,但往往無法堅持,缺乏對自我規劃的實踐力。
以上所列舉的問題,有的是共性問題,有的是藝術類學生特別的問題,看似學生個體的問題,實與學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值得研究和探討。
首先是學校重視不夠。高校普遍關心的是畢業生的“就業率”,這個關心也只是停留在就業率的“統計”上,對待就業問題沒有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長效機制抓起,有些急功近利。
其二是教材內容陳舊,師資匱乏?,F有教材大多用大量篇幅介紹我國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歷程或是一些大理論、大道理等,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項目化教材缺乏。
在師資專業化培養上明顯滯后。我國還沒有設立這樣的專業,該行業的從業者多是行政人員和政工干部,專業教師極少。在職業規劃指導過程中,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輔導和咨詢服務還缺乏深度,許多學生甚至接受不到專業的個性咨詢和指導。
其三是缺乏對大學生的全程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一個系統而連續的過程,但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只在學生入校時進行短期的職業規劃教育,畢業前開設一門相關課程或舉辦就業講座,遠談不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教育。
其四是經費投入不足。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比如師資的培養、職業心理測評設施的建設、相關網站的建設、校內實踐教學設備的投入、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等等。沒有經費的投入,只能是“紙上談兵”。
二、構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美國著名職業研究專家金茲伯格曾指出,“職業選擇是一個動態過程,是基于人們的職業觀念做出的,這種觀念是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它伴隨著人的身體和心理一起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連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如果前一個階段的任務沒有很好地完成,就會影響后一階段的職業發展任務,導致擇業發生障礙?!睆倪@個意義來理解,構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體系應該是當務之急。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門機構
要對大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標,系統的、全程性的教育和指導,應設立專門機構,自上而下地實施統一管理,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自始至終地貫穿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
2.設置專門課程,列入教學計劃
針對學生所學的專業,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全面介紹該行業的發展狀況和趨勢,以及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同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判斷社會與市場的變化;客觀地評價自己,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以及社會關系,做出科學合理的、符合現實的職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根據現實環境去實施自己的目標等。
在實施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年級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逐步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和指導體系。一年級學生重在適應生活,了解行業狀況和職業崗位的要求,認識自己的性格與興趣,制定初步的規劃;二年級學生重在職業道德和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三年級學生重在職業環境適應和就業指導培訓。三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相互聯系形成體系。
3.開展實踐活動,增強職業意識
要把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與職業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覺體會和感受職業氛圍和企業文化,在活動中認識自己鍛煉能力。
4.加快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培養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需要一支具有專門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指導教師隊伍,在師資培養中,應特別重視這支隊伍的建設。
5.建立職業實踐基地
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只是思想上的規劃,更需要在實踐中全面提高職業素質,只有通過實踐的認識和體會,才能做出符合個人實際的發展規劃。因此,必須建立穩定的職業實踐基地。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是很好的共享資源,同時還可以開發更多的其他資源,比如各地人才市場、行業協會等,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職業認知的實踐環境。
三、藝術類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要點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針對不同專業類別,有時也應區別對待,必須根據專業特點、職業背景及行業的發展趨勢,作具體的分析和指導。就藝術類大學生而言,由于專業和職業的特殊性,除了一些共性的特點,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個性特點的引導和開發
藝術類大學生個性化往往比較強。應注意發揮他們性格中閃光的一面,據此進行塑造和培養,使其成為有用之才。許多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交際,這些學生往往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強。在職業規劃教育中,對這類學生應該“對癥下藥”引導他們向有個性的設計師發展,當然也要盡可能地拓展他們的交往和溝通能力。少部分藝術類學生個性開朗活潑,善于參與和組織集體活動,應順勢引導他們向管理方向發展。在實踐環節上也可相應地安排適合他們職業取向的項目。
2.培養學生藝術的生活方式
這里的藝術生活方式不是指生活表面的藝術性表現,而是養成藝術的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習慣。只有養成這種藝術的生活方式,才能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一個對生活沒有觀察能力、沒有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所以在對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養成藝術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3.培養學生藝術的思維方式
藝術的思維方式就是抽象的創造性思維。藝術的創造性思維有別于理科的創造性思維方式。理科主要是科學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而藝術則主要是意象和抽象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是感悟和想象。理科要知道的是1加1如何等于2,而藝術要做的是1加1如何不等于2。也就是說別人都這么表現,我怎么能和別人有所不同,怎么才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藝術的思維方式,而且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指導中也要不斷地培養他們藝術的思維方式。
4.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藝術類大學生往往喜歡張揚個性,獨來獨往。對藝術創作而言不能說不好,但對職業發展來說,不僅需要個性的創作,同時更需要團隊的合作精神,尤其是各類藝術設計,往往都是一個團隊或幾個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缺少了團隊合作精神,會給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帶來極大的不利與危害。在平時的指導過程中應加強團隊合作的訓練。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關系到大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大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進行有組織、有目標、全程、系統但又具有一定個性化的教育。
注:本文為2007年浙江省教育廳課題(20071056)
(作者單位: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