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珂媛
在我們還未出生時,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就開始接觸音樂,我們稱它為胎教,這是我們第一次知道音樂的美妙。當我們咿呀學語時,就迷戀上唱兒歌,那簡單的歌詞、輕快的旋律,讓我們“愛不釋口”。每個新生命都是伴隨著母親的心跳聲長大的,母親的心跳、呼吸節律可以說是孩子最早的音樂啟蒙。由此可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音樂的天賦,因而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音樂智能。
一、音樂智能是指覺察、辨別、表現、表達和創造音樂的能力
嬰幼兒時期,對一個人音樂能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是音樂智能的奠基時期。有的人長大后,唱起歌來五音不全,跳起舞來老踩別人的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嬰幼兒早期,沒有奠定良好的音樂基礎。為此,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把音樂也作為八大智能中的一種智能明確提出來。
1.如何構建音樂智能
構建音樂智能的初始階段,其實就是簡單的兩個字——聆聽。音樂是一種聆聽的“語言”,這其中包括對音高、節奏、音強和音色的敏感性。成年人由于長期受塵世間的噪音干擾,其聽覺的敏感度已經大大降低了,而嬰幼兒則不同。由于進化遺傳優勢,嬰兒處于“絕對音感”階段,即他能把聽到的音樂整個地、不加分析地、清晰地印刻到大腦皮層,產生痕跡,形成印記。因此,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構建其音樂智能,非常重要。
有些家長會問:孩子聽音樂真的有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當嬰幼兒醒著的時候(包括半醒半睡的狀態),他的聽覺是打開的。如果他聽不到音樂,那么,他就可能聽到汽車的噪音、廚房的說話聲、吵架聲,這些聲音同樣會進入孩子的大腦,產生痕跡。顯而易見,這些對孩子今后的影響是負面的。
2.要聽就聽“第一流”音樂
構建0~3歲嬰幼兒音樂智能的方法——聽音樂。這里所說的聽音樂,不是像有的家長所說的:“隨便聽一聽,熱鬧就行。反正孩子小,不懂音樂的好壞。”這是個很大的誤會。正是因為孩子小,家長才馬虎不得。家長必須了解:人的大腦接受外面的信息,會遵循一個原則——先入為主。即先進入大腦的信息占主導,以后同類信息將會被篩選,甚至排斥。先入為主的原則告訴我們,如果孩子首先聽到的音樂不是第一流的作品,而是第二流、第三流,甚至是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么他今后就無法建立第一流的審美情操、第一流的音樂智能。因此,在幼兒時期,要給孩子優先輸入良好的信息,避開不良信息。
那么什么是第一流的音樂呢?我認為首推歐洲的古典音樂,即莫扎特、勃拉姆斯、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的上乘作品。當然,中國優秀的古典樂曲也可以聽,最好是選擇那些悠揚、舒緩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經久不衰、美妙動聽、極富感染力,它不僅體現了人的內心世界,揭示了人的情感狀態,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而且還能陶冶心靈、培養高尚情操,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音樂是靠聲音來表達情感的藝術
根據幼兒思維和認識的特點我們可以知道,藝術形象鮮明生動的音樂容易為他們所理解。我們并不是通過音樂藝術本身的魅力去感染、教育幼兒,讓他們理解、感受音樂的內容和情緒,而是通過音樂藝術形象,激勵幼兒的情感,使他們體驗情感,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這學期我選擇了學習幼兒音樂教育,明白了藝術形象應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形象特點鮮明,使幼兒容易接受。要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聽覺能力、節奏感、音樂感受能力等,同時在音樂學習中豐富幼兒的情感,促進幼兒的思維、想象、領悟能力的發展,在音樂練習中培養其學習能力和意志品質。
音樂不像文字,在抒發感情、激勵人的內心情感方面,它有其獨到之處。音樂奇妙地接觸心靈深處,激勵人的感情,動人心弦,常常使人感到有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過:“音樂教學的超級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學習任何事物的基本動力,音樂也不例外;興趣也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是一門很美妙的學科,它能使人得到積極的休息,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我們知道,人左腦是承擔語言、數據計算、邏輯分析等心理活動的指揮中心,右腦是承擔藝術、娛樂、空間關系和聯想、直接的感觀和知覺的心理活動中心。一個高智商的人,左右腦要均衡發展。加強音樂等藝術學科的學習,是促進右腦發展,實現左右腦均衡發展的主要途徑。愛因斯坦在研究“相對論”的日子里,每當思索遇到障礙時,他就走到鋼琴旁邊,用雙手彈奏幾個清澈而富有邏輯的和弦音,一次不行,再彈兩次、三次,一次次讓音樂幫助自己推開“未知”的大門。可見,音樂在成就愛因斯坦的科研成果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地加強業務進修,吹、拉、彈、唱,樣樣要通。而且,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恰到好處,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提高音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