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賓
教育的設備、策略、方法、技巧可以籠統地稱為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教育技術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和教育觀念、教育情懷相比,教育技術居于什么位置?
在不少教師的頭腦中,教育技術就是教育教學的全部,或者說是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因為他們幾乎要時時面對具體的教育教學的問題,比如,某個原理、觀點、概念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生的各種違紀行為怎么處理?差生如何轉化等等。面對問題,教師首先會問自己:我該怎么辦呢?而這樣的困惑不正是對教育技術的需求么?我們面對教學的諸多問題所產生的迷茫、困惑和焦慮,甚至于束手無策,難道不正是缺乏教育技術的原因么?
可是,如果繼續追問,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處理某個教育教學的問題,存在一種最好的方法么?教育技術從哪里來?是哪些因素決定著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技術的優良或低劣、有效和無效?
我個人的看法是:教育技術就像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催化劑,可以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目標的完成,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正如一百個演員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教育技術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教育問題,哪怕很相似的問題,都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的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區別對待;不同的教師,也會根據教師自身的知識、經驗、思想、性格、習慣等特點采取不同的處理問題的做法。同一個教育教學問題,會有許多種解決的方法,并且都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育技術或有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有效與無效、高效與低效的區別,但是決定教育技術優劣的不是教育技術本身,而是教育者內在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一個教育者熱愛學生,對教育理解得正確和深刻,了解學生,其采用的教育技術必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會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一個教育者缺乏教育情懷,教育教學的理念不正確,對教育教學的原則不甚了了,那么他很難采取符合教育規律的行為,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教育技術是下位的概念,其上位的概念是教育觀念,再上位的概念是教育情懷。教育情懷和教育觀念決定著教育技術。
陶行知用“四塊糖”解決學生矛盾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詳。老師們往往佩服教育家高超的、舉重若輕、巧妙無比的教育藝術。我們不妨設想,教育家正趕上衣兜里有四塊糖,便隨機應變地用“四塊糖”教育了學生,倘如當時沒有糖,該怎么辦呢?是不是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學生了呢。我想不是。因為“四塊糖”中蘊含的是教育家對學生的滿腔關愛的情感,彰顯著教育家對學生的高度尊重,高度相信學生的人性和自我教育的博達胸襟,體現著教育家善良、求真的純潔人性。有了這樣的情感和襟懷,即使沒有“四塊糖”,也一樣能夠成功地教育學生。有了這樣的情感和美好的人性,教育家就不可能采取“棍棒教育”“罰站停課”等錯誤的教育方法。有了這樣的情感和人性,任何方法在教育家的手里,都將發揮出巨大的效力。
教學亦是如此。讓學生自主學習、大膽質疑,建立小組合作,培養輕松的課堂氛圍,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尊重與張揚學生個性,塑造真、善、美的課堂文化等等,這些要求并不僅僅是因為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在倡導一種優良的文化,先進的價值觀念。這些教育的原則和策略在當前教育實踐中很難落實,并不是因為教師缺乏教學的技術,更重要的是教師缺乏人類最優秀的價值觀念和美好的心性:平等、同情、尊重、正義、求真、寬容、民主、人權等。一個心靈里缺乏這些人文素養的教師,一個頭腦中滿是專制、冷漠、自私思想的教師,怎么可能真正讓學生質疑、創新、張揚個性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師德是真正的教育技術。”劉鐵芳教授談道:“人性的高度決定著教學的高度?!贝髱焸兊脑捬院喴赓W,深刻地解釋了優質教育的源流。那就是,決定教學質量的不是淺層次的可見的教學技術,而是教師的人性、價值觀念和對教育的理解。
面對教育教學的具體問題,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我該怎么辦”上的時候,當我們努力構思教學設計的時候,當我們力圖打造教學模式的時候,我們不妨退一步思考:究竟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養成什么樣的品格和價值觀念?教師自己的品性如何?教師自己有什么樣的思想和價值觀念?
只有我們加強自身修養,純潔自己的心靈,對人生、社會有著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念,不斷加深對教育的理解,我們才能超越教育技術的束縛,創造出體現教育本質的高質量教育和教學。
(作者單位:河北高陽縣教研室)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