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瑛
隨著金融危機后續效應的逐步顯現,世界各國經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羊絨生產國和出口國,外貿出口對于我國羊絨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金融危機的放大效應下,我國羊絨產業出口勢必受到一定影響。為此,應從強化企業風險意識、增強企業自身出口競爭力、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等方面著力實現我國羊絨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我國羊絨產業的發展現狀
山羊絨是名貴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因較其他纖維具有表面鱗片排列整齊、染色效果好、吸濕性和抗電性極佳、彈性和還原性較強等優點,被譽為“纖維鉆石”;也因其是國際市場上唯一以克為單位計算價格的動物纖維,故又有“軟黃金”之稱。
從產量角度看,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羊絨生產國和出口國,擁有全球75%的山羊絨產量和95%的優質山羊絨產量以及80%以上的山羊絨絕對出口量,年產15000噸原絨、加工7000多噸無毛絨、生產3000萬件羊絨衫、出口3600噸無毛絨和近2100萬件羊絨衫;從質量角度看,由于特殊的地域資源和長期的人工選擇,我國羊絨纖維細長,光澤潔白,手感柔軟,品質明顯優于國外羊絨;從加工能力角度看,隨著國際羊絨加工產業向我國境內轉移,我國羊絨制品加工能力迅速增強,羊絨企業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10家發展到目前的2600余家,實際控制了全球93%的羊絨原料,同時發展了印染、紡紗、織衫以及其他各種制成品的下游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羊絨產業鏈;從產業結構看,我國羊絨產業已從原料加工為主轉向羊絨制品生產為主,大量原絨通過內銷進入羊絨深加工企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國際羊絨制品市場3/4以上的商品產自我國。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產業進入壁壘較低、初始投資不高,我國羊絨產業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為規模數量型的增長,步入成熟期后,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導致的產能過剩和產品結構雷同問題已開始凸顯,以貼牌加工(OEM)為主,缺乏自主營銷渠道和市場主動權也同時制約了羊絨產業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世界第一產絨大國、第一加工大國、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一消費大國的行業地位并未使我國羊絨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話語權,在價格方面形成主導,山羊絨作為高檔紡織原料的價值并未在我國羊絨制品上得以真正體現:絕大多數羊絨制品企業仍處于價值分配鏈的最底層,相當一部分羊絨制品僅在低端市場徘徊,羊絨制品80%以上以貼牌形式出口,掙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費,因而出口數量雖然很大,但實際創匯額卻很低,羊絨衫出口單價最高為每件40美元左右,最低每件僅16美元左右,均價28.86美元,甚至低于目前國內市場中高檔羊絨衫的價格,僅相當于美國同類產品售價的40%左右,并未賣出所謂的“黃金價”——這就是國內羊絨產業付出了慘重的生態代價,卻深陷原料基地、“產品加工車間”境地,面臨的“主產不主導”的尷尬處境。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羊絨產業出口的影響分析
2007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猶如一場不期而至的海嘯,幾乎波及了世界各地各行各業。隨著金融危機后續效應的逐步顯現,世界各國經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盡管我國對外貿易在2008年仍取得了不錯的收成,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絕不可能獨善其身,繁榮的背后也潛藏著隱憂:進出口絕對增速與上年相比回落了近6個百分點,降到歷史最低點。權威機構和人士大多對未來外貿出口走勢做出了悲觀式預期:國家信息中心報告稱,2009年我國外貿出口將繼續呈現下行趨勢,出口增速下降至14.5%左右;海關總署的分析報告預計,2009年我國出口增速可能放緩至5%以下;商務部官員也明確表示,2009年我國外貿出口形勢相當嚴峻。事實上,受累于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我國紡織、房產、玩具、鋼鐵等行業已提早步入寒冬,很多中小型企業被迫停產或倒閉,大型企業紛紛大幅裁員。外貿出口對于我國羊絨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在金融危機的放大效應下,我國羊絨產業出口將在如下方面受到的影響:
第一,出口壞賬增加
對于國內原絨及羊絨制品出口商而言,在全球金融市場環境急劇惡化,銀行間市場混亂,大量金融機構宣布破產的情況下,銀行信貸規模的收縮將導致國外進口商流動性資金的減少,并引起現金鏈斷裂、支付困難等連鎖反應。美國是我國羊絨制品的主要進口國,但據國際信用保險機構科法斯的統計顯示,2008年前4個月美國企業欠款指數上升了35%,因此科法斯在2008年4月初宣布調低美國的國家貿易風險評級至A2。目前,我國羊絨出口主要采取信用證進行結算。由于用銀行信用替代了商業信用,讓出口商得到了更多的保護,信用證被認為是相對最安全的結算方式。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讓美國及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急劇飆升,無疑給采用信用證方式進行結算的廣大羊絨出口企業敲響了警鐘。雖然從理論上講,信用證結算屬于純單據業務,但這些單據不是虛空的,是和貨物市場緊密相關的。在金融危機暴發、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很多進口商會因為自身資金鏈斷裂、訂單量縮小等原因,出于自保把損失和風險轉嫁給出口商,拒絕向開證行付款贖單,引致開證行為保全自身利益配合進口商在單據中提出所謂的“不符點”,從而達到拒付的目的。
第二,國外訂單銳減
在金融危機波及的國家和地區,人民財富縮水,失業率上升,工資下降,購買力減弱,隨之而來的是生產和生活資料需求的疲軟。《華盛頓郵報》2008年10月14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10月13日當周,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5 點,至-48,僅有9%的受訪者表示對經濟保持信心,2008年7月份發布的歐洲消費者信心指數更是下降至14年來的最低點。歐盟和美國分別是我國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對我國羊絨產業外貿出口至關重要。歐美經濟一旦陷入衰退,其進口需求下降,勢必對我國羊絨產業出口造成重大影響。
第三,貿易摩擦形勢將更加嚴峻
從國際貿易理論角度看,貿易保護主義是一種落后的思維——只有發展自由貿易,通過競爭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才有益于所有貿易參與方。但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國際貿易萎縮必將加劇國際市場競爭,貿易保護主義勢必重新抬頭,加之歐美等國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其政府部門已經明確表示將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本區域市場貿易穩定,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由此必然增大。與以往采取關稅等貿易救濟手段相比,發達國家將更多地在商品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方面設置多種技術貿易壁壘,而這恰恰是我國羊絨產業的軟肋所在,因此,目前我國羊絨產業所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將更加嚴峻,各種外貿風險也將進一步增大。
第四,匯率風險逐漸增大、經營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統計結果表明,2007年10月底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加速上升,至2008年三月初,短短四個月累計升幅達5%左右,直逼2007年全年升幅。人民幣的加速升值使出口加工企業壓力陡然提升,直接沖銷了出口企業的利潤,紡織服裝業成為全球
經濟陡變形成的蝴蝶效應的颶風眼。2008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全國8萬多家紡織企業中,約有6.6萬家中小企業處于利潤率不足1%的窘境。盡管2008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趨緩,甚至出現了人民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但企業也因為議價能力、競爭和成本不斷推升及歐美經濟衰退等因素,難以最終全部收獲利好。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羊絨產業的發展對策分析
(一)強化企業風險意識,采取措施規避風險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企業經營應以穩健為特色,不斷強化風險意識,并采取一系列可能的措施規避風險:其一,對國外進口商進行必要的資信調查,了解海外買家的信用狀況,不僅要對新客戶進行資信調查,對老客戶也應如此;其二,爭取以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結算,例如:選擇國際保理業務進行結算——國際保理的基礎功能就是對進口商的資信進行調查,據此由進口保理商給予壞賬擔保額度,并在此額度基礎上由出口保理商為出口商提供無追索權的應收賬款融資。進口保理商身處進口商所在國,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了解當地的商業習慣,掌握適應當地實際的賬款催收手段,對進口商形成了比較有效的催款壓力,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催款;其三,利用期貨市場規避貿易風險。原絨出口企業可以通過遠期合同套期保值、貨幣期貨套期保值等方法規避匯率風險、及時了解未來商品市場的價格走勢,從而調整生產規模,降低生產經營的盲目性,避免企業因價格頻繁波動所造成的風險,鎖定利潤;其四,充分運用出口信用保險規避收匯風險。出口信用保險具有風險保障、出口促進、便利融資等作用,是各國政府保障本國企業利益、防范國際經營風險的通行做法。從歷史經驗來看,在國際經濟出現危機時,強化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有助于促進出口。
(二)增強企業自身出口競爭力
增強企業自身出口競爭力要從長期戰略入手,杜絕急功近利的思想,以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線,以深加工、多功能、高附加值產品作為企業的發展方向,形成多層次產品線。我國多數羊絨企業處于價值分配鏈的最底層,羊絨制品80%以上以OEM形式出口,掙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費,因而出口數量雖然很大,但實際創匯額卻很低,并未賣出所謂的“黃金價”。為此,企業應當轉變既有思路,縮減原絨及低附加值羊絨制品的生產,轉而研發和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羊絨制品,專注于高端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力爭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使更多的OEM廠商進行產業產品升級,逐步實現從OEM廠商到ODM廠商到OBM廠商的轉變。
(三)積極實施品牌戰略
盡管目前國際市場上70%以上的羊絨制品產自我國,但其中真正以我國自主品牌銷售的不到20%,即使是我國最大的羊絨生產企業鄂爾多斯集團,其自主品牌也僅占其出口產品的10%左右。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是我國羊絨產業獲得長足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要建立企業自有品牌價值鏈,著力培養品牌產品,在加強產品研發力度的同時,利用完善的營銷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加速企業的市場擴張,逐步完成量的積累,最終實現質的飛躍;其次,要以品牌為紐帶組建企業集團,形成合力,從培育區域品牌起步,并最終將國內品牌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要不斷革新營銷手段,如:借助重復性、持續性的廣告以增強消費者對產品和品牌的認知與記憶,直至促使其最終購買,即使在銷售淡季,也應繼續以提醒性的廣告進行宣傳;最后,要努力完善銷售網絡:在國內,要建立可控的銷售體系,實現新產品發布系統(MIS)、電子訂貨系統(EOS)、銷售時點系統(POS)等資訊網絡的成功構建和運作,有效降低物流配送環節的流通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可通過加盟商拓展銷售渠道,并優先考慮在歐美主要市場建立銷售終端,以便隨時了解市場動態,捕捉市場機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市場開發活動,并將可能出現的矛盾與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
(四)努力開拓新興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出口業務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一個企業外貿出口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的依賴程度。過于依賴單一國家或地區勢必導致企業的經營嚴重受制于該國市場需求和匯率波動,在目前動蕩不安的國際政治和金融形勢下,必然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歐美經濟的倒退,直接導致了歐美市場的萎縮,雖然歐美市場向來是我國原絨及羊絨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但在金融危機影響下,變通是唯一的出路:東盟10國可作為我國羊絨企業外貿出口的理想“沃土”;非洲市場具備進一步挖掘的空間;拉美市場也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總體而言,對發達國家市場的開拓應以商品結構的優化為重點,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則須適應不同的消費層次,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設計產品、制定相應的出口政策,逐步實現以新興市場為重點、以周邊國家貿易為支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合理分布的市場結構。具體而言,市場多元化的取向應是:向縱深拓展歐洲、北美市場,恢復和穩定東南亞市場,積極開發非洲、拉丁美洲市場,穩步擴大俄羅斯市場。
(五)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羊絨深加工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另一有效途徑。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在確立競爭優勢的前提下,應抓住機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到發展潛力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去投資,也可尋求與進口國同類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環保成本、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另一方面還可以規避貿易壁壘,進一步增強我國羊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拓展出口渠道。
(六)“四體聯動”應對貿易摩擦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在應對貿易摩擦方面采取了商務部、地方主管部門、有關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以及企業的“四體聯動”工作機制。面對日益增多的出口貿易摩擦,我國羊絨企業要積極與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地方政府“聯動”,充分運用世貿組織相關規則,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防范貿易摩擦,以合理的手段維護我國的經貿權益和經濟安全,減少甚至消除貿易摩擦給我國原絨及羊絨制成品出口帶來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程瑞華.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及其解決之道——訪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曉欣[N]金融時報.2008年10月18日.
[2]張銳.我國對外貿易:2009年的危與機.[J]上海企業.2009年第2期,P16-P18.
[3]宋玲霞.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出口企業的影響分析[J]東南亞縱橫. 2008年第12期,P63-P66.
[4]汪國慶等.當前金融危機視角下我國出口貿易的路徑選擇[J]河北金融.2009年第3期P39-P40.
[5]李 健.金融危機下中國外貿發展的中長期思考[J]國際貿易. 2009年第1期,P15-P18
[6]李秀芳等.全球性金融危機環境下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困境與發展之策[J]現代財經. 2009年第2期,P93-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