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摘要: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是人類發展到新階段而總結出的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對普及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工科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知識缺乏,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十分必要和緊迫。大學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徑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公共課、專業課、社會實踐、德育和素質教育、能力和行為方式訓練等等。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高等學校;理工科專業
中圖分類號:G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3-0250-02
1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環境不斷惡化,資源日益匱乏。如何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保持資源的永續利用,成為困擾全球發展的嚴峻問題。2002年聯合國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上,將2005—2014年確定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強調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在這十年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入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中。發達國家這幾年開展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證明了,通過教育可以實現可持續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的目標,可持續發展教育對發展循環經濟模式起到促進作用。
我國在1998年就引入循環經濟概念,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將其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并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2009年1月1日起已經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
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正在到來的生態文明時代需要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觀。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工業化初期未曾出現的諸如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資源過度消耗和大面積疾病傳播等嚴重問題。人們越發深刻地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只會造成經濟社會發展失衡以及人與自然關系失調的嚴重后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迫切要求改變“增長即發展”及與此相關的工業文明時代的發展觀,而代之以新的科學發展觀。
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在科學發展觀的各個組成要素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是可持續發展。
2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意義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建設和發展,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但現代化建設正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趨向極限、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的雙重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科學發展觀應當是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針,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既表現在這一新的發展觀對教育自身發展的指導作用上,還表現在教育面向社會、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所發揮的服務功能上。
教育是可持續發展變革、提高人們將社會理想轉變成現實的能力的主要力量。教育不僅提供科學與技術技能,還為追求和應用這些技能提供動力、證明和社會支持。現在國際社會強烈相信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可持續未來所需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開始被視為一個學習如何在考慮到經濟、生態和所有社會平等的前提下作出決策的過程。培養這種以未來為導向的思維能力是教育的一個關鍵任務。
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分為四個主要領域,反應了不同的目標和對象:基礎教育的促進和改善、在各個層次上重新定位現有教育來強調可持續發展、培養公眾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意識以及培訓。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推進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應試教育的束縛和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中小學校只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學科教學與提高學習成績,難以顧及思考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至于把學習與引入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嶄新教育理念看做一般性科研課題,甚至看做額外負擔。可持續發展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師資的缺乏,概念認識不清,口號性的呼吁較多,理論與實踐脫節,監測與評估機制不健全等。
3大學理工科學生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緊迫性
從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教育貫穿于人類整個一生,是終身學習的概念。就我們國家的現狀來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沒有被普遍接受,無論政府、企業、社會,還是個人都缺少自覺行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培訓的機構缺失,沒有長期的計劃,所以,大多數可持續發展概念只停留在口號上,不能被大多數人所理解。規劃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或可持續發展教育,因為面臨升學壓力的應試教育而不能真正落實。特別是文理分科使缺少地理和歷史課程的理科學生很少了解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進入大學后因為大多數理工類專業的專業面較窄,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基本上是缺失的。這與我們面臨的經濟發展形勢是不適應的,將直接影響我們國家科學發展觀的落實,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完全有必要在大學理工科專業強制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技能、觀念和價值觀,這對于現在和將來的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我們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構建和諧社會更是十分緊迫的。
4大學理工科學生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途徑與作用
大學是傳播先進文化,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場所,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理念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和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想。大學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徑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按照不同學科專業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相互配合。
4.1可持續發展公共課
面向所有專業全體學生,從人口、資源、社會、經濟、環境多角度討論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所以,可持續發展就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不是孤立的部門行業的發展,而是包括經濟、社會、環境三大系統的整體協調發展、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和諧、珍惜自然資源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應該讓全體學生都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來自覺地貫徹到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4.2可持續發展專業課
與資源、環境、經濟相關的專業,深入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諸多面臨的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包括經濟學、生態學、人口承載力、人地系統等理論,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從一些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和諧性、需求性、階段性等。經濟發展是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基礎,但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可持續發展要求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以提高經濟活動中的效益、節約資源和減少廢物。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是有限制的,要求經濟和社會發展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增長的同時必須保護和改善地球生態環境,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使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公平,世界各國的發展階段可以不同,發展的具體目標也各不相同,但發展的本質應包括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創造一個保障人們平等、自由、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
4.3可持續發展世界觀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適應正在到來的生態文明時代的需要形成的新的發展價值觀,是認識世界、做出選擇與規范行為的指導思想、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高等學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高素質人才的重大使命。可持續發展教育最主要就是價值觀教育,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主要內涵是尊重所有人、尊重后代人、尊重地球生態系統、尊重文化多樣性,構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正是德育教育的根本,所以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成為大學德育教育的一個載體。高等院校有必要進一步擴展素質教育內涵,最大限度地將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納入素質教育之中。實施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教育,把每一個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促進整個社會逐步邁入和諧發展的更高階段。
4.4可持續發展實踐課
可持續發展貫穿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識可持續發展問題,了解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大學生也可以用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知識深入機關、企業、社區、商場、交通工具、旅游場所、大眾媒體、民間社會團體等場所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公眾教育,直接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在促進社會、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示范作用。
4.5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了幫助大學生做好在未來工作崗位上參與解決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的能力準備,有必要在社會領域、環境領域和經濟領域開展一系列專題性活動,以促進大學生及早學習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所需要的專門性知識并掌握相關的能力,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習慣。具體來說,在社會文化領域,要尊重中華傳統文化,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平等,建立民族和諧,愛惜生命,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等;在環境領域,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循環利用,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等;在經濟領域,要重視循環經濟,認識可持續生產方式,建立可持續消費方式,努力消除貧困,理解企業與團體責任等。
參考文獻:
[1]盧越,趙威.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國際發展導論.[J].理論觀察,2009,(1):12-13.
[2]王紅續.英國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驗.[J].新遠見,2008,(12):40-46.
[3]毛程錦.提高大學可持續發展教育實效性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