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v觀我國高職教育自上世紀80年代興起至今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高職教育的定位問題一直是困擾高職院校長足發展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存在以下幾種問題嚴重的現象:(1)重規模擴張,輕育人效益,造成數量攀升而質量下滑;(2)盲目升格、攀高,結構嚴重失衡;(3)定位不明,功能失調;(4)機制不暢,運行不良。這些問題,一度使一些高職院校或因過度擴張,或因思路混亂,或因招生就業不力,或因體制制約,或因財力不足,而漸入困境或徘徊不前。于是,突破定位的約束,尋得適合于自身特色與發展前景的辦學定位,成為高職教育走出困境、實現戰略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而,高職教育的辦學目標定位、辦學特色定位、社會服務定位、體制運行定位、經費運作定位等,就成為對高職教育全方位發展的定位要點,對這些要點加以研究,對新形勢下的高職教育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辦學目標定位:高職教育不宜錯位——
高職之高不宜越位,高職之職不宜缺位
對高職教育的辦學目標定位,簡單說就是對人才規格的定位。而人才規格是為市場量身定做的,因此,對高職教育辦學目標進行定位,首先要瞄準市場,要適應市場對“高”與“職”的要求。
毫無疑問,高職姓“高”,是高等教育序列中的一分子。但是,此“高”非彼“高”,這里的“高”,除了學歷高以外,更主要的是職業技能水平高,強調的是一個“職”字。因此,高職教育的辦學目標定位,要“高”與“職”并重,“產”與“學”并行。
“高”,不是高層次,而是高級。就是說,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與其他技術工人一樣,是同一層次的。但是,就技術等級而言,應該是高級的,這其中包含著學歷之高和技術等級之高。這與普通高等教育有本質的區別。因而,高職教育就要找準市場發展節拍,合理設置專業,調配教學資源,從而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對于高職的定位,落腳點應該在職業技術等級之高。
“職”,不是職能,而是職業,突出技術操作的職業。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走向社會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工人,其所從事的工作多為動手操作型的,而非管理型。因而,高職教育之“職”,是職業,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操守和職業技能教育。因此,對于高職的定位,著眼點應該是技術操作的職業崗位。
從2005年開始,高職辦學目標顯然定位在兩個方向:一是“全國示范性高職”,一是升本。于是,出現了辦學規模不顧實情一味擴張,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不切實際進行“冒進”調整,師資隊伍東拼西湊的現象。其實,這樣的定位追求顯然是不妥的,也是不行的。高職教育重要的是本質,而不是形式。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大背景下,無論是高知識人才,還是高技能人才,都是社會發展所必需的。而社會需求更多的是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辦學目標定位就是要貼近區域經濟發展特點,順應行業需求,并為其打造所需的高規格人才。
辦學特色定位:有特色才有
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
研究和實踐表明,沒有特色,形不成品牌,高職教育將出現專業重疊、資源浪費、區域競爭加劇、招生就業吃力等不良癥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地區辦學重復而人、財、物過量消耗,生源吃緊而教學資源閑置,畢業生就業難而有些企業、行業卻為人才缺乏苦惱。因此,高職教育必須走特色化辦學之路,具備鮮明的辦學定位,從而以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才規格贏得市場占有率。
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從宏觀上說就是它的基本特征,即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這與高職教育的辦學目標定位相吻合。但是,對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定位而言,高職院校更多的要立足于個性辦學特色定位。因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態勢下,高職院校要想贏得主動權,靠的不是共性特色和政府調控,而是其獨有的個性辦學特色和辦學質量。
個性特色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而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主要體現在治學方略、辦學理念、教育模式、專業特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實踐環節等方面。
“任何一所大學都必須以特色立校,以特色興校,以特色強校。”(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語)2007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向與會的6位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提出了“高校如何辦出自己特色”的問題,從而引發教育界對辦學特色的深入討論。大家形成了共識:大學辦得好不好,關鍵看優勢、看特色。高校只有根據自身實際,確定各自的辦學目標,發展辦學特色,才能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這對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定位無疑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高職院校在制定戰略規劃時,就要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走規模適度、內涵與外延相結合的特色發展道路。
社會服務定位:踐行產學一體,輸送技能人才,解決技術難題
仔細分析高等職業教育的涵義就可以知道,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產業,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實質是為經濟發展提供服務性質的教育?!堵殬I教育法》也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實用型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由此可知,高職教育,本質上就是立足地方經濟,為企業、行業提供人力資源和科技服務。因此,高職教育的定位內容,其社會服務功能定位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是高校的本質體現。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服務和人力資源支持,正是高職院校力所能及,也是務必如此的辦學之路。
首先,社會服務觀念提升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當前,高職教育的三大功能并不均衡,甚至有失偏頗。各高職院校普遍把教育學生、讓學生順利“就業”作為唯一的辦學目標,而對科研功能輕描淡寫,對社會服務功能更是以“培養學生就是人才服務”為幌子一帶而過了。殊不知,高職辦學是以社會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的。如果缺少了正確的導向和廣泛的支撐,則高職教育將變得盲目。因此,提升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更好地為社會和區域經濟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強有力的科研服務,以服務特色和服務質量升華高職教育,將是未來高職教育發展的新標識。
其次,社會服務細節著力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需。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決定了社會服務在高職教育辦學定位上的重要意義。一直以來,走產、學、研結合的“必由之路”,實現高職教育與企業的互補雙贏,是高職教育遵循的辦學原則。因而,高職院校想要獲得企業的資金投入和消化大批畢業生,就要本著服務企業的思想,從專業設置到科技攻關,都要以企業的生產發展為導向,培養大批的企業需求的高等技術人才,并切實為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發揮高職教育的人才和科研服務效能。
當前,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發揮并不正常。有的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高職院校熱情高漲,企業不理不睬;有的是高職院校虛張聲勢,企業也假聲應和。究其原因,一是高職畢業生的質量問題。雖然每年大批量的畢業生“生產”出來,然而,“合格品”卻沒幾成,不能真正滿足企業的需求,于是大批的“人才”成了“閑置品”。因而,高職教育能否真正為社會提供人才服務,關鍵在于把好質量觀。二是高職教育的科研服務問題。對高職教育來說,科研同樣是發展的重要成因。高職院校就是要為企業的實際生產、管理問題進行研究、服務,以滿意的服務質量贏得企業的信賴,從而密切校企關系,實現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目標。
體制運行定位:市場機制作用下高職教育必須擁有自主權
綜觀高職教育現狀可知,或因招生自主權不強,生源不足問題嚴重;或因政府統得過死,機制運行不暢;或因教育管理不善,辦學程序紊亂;或因投資力度不夠,資源配置不齊等等問題,已使得高職教育運行不暢。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是機制問題。因而,給體制運行以一個合理定位,實現高職教育的自主權,已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必需。
英國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將高校自主權的內容歸納為6個方面:在學校管理中抵制非學術的自由;學校自主分配經費的自由;聘用教職工并決定其工作條件的自由;招生的自由;課程設置的自由;決定考試標準方式的自由。結合現狀,擇其要者,可將高職教育的自主權簡要概括為辦學自主權和管理自主權。高職教育要想以靈活的機制和高質的人才贏得社會認可,必須一定程度甚至完全賦予高職院校管理自主權和招生自主權。這將是高職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擁有管理自主權,意味著政府的管理權逐步淡化進而退出,實現高職辦學社會化,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將由市場選擇決定,優勝劣汰。然而,近年來,大多高職院校受資產所有制、國家撥款額度和招生計劃的限制,依然是在政府的嚴格調控和指揮下辦學,辦學概念不清,性質不明,權限難以把握,還存在嚴重的“等、靠、要”等現象。因此,政府必須順應市場規律,不再直接主辦或者經營高職教育,其角色定位應由全盤管理轉變為政策引導,全面投資轉變為參與辦學和合伙投資,進而對高職教育進行戰略規劃,放手讓高職院校根據市場規律自主辦學,鼓勵和扶持高職院校集團化辦學,積極推動企業參與投資辦學,實現高職院校的獨立法人實體地位,使高職院校真正靈活運作、辦出特色,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高職院校擁有辦學自主權,即高職院校在招生方面必須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限。擴大甚至完全賦予高職院校招生自主權,有助于調動高職院校的辦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地選拔人才,更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高職教育的順利合理銜接,增強高職教育活力。教育行政部門要轉變觀念,改變重直指導、層層控制的局面,為高職院校自主招生和自主辦學創造條件,特別是擴大和落實高職院校的對口招生權。高職院校招生自主,還可加大同企業的聯合辦學力度,大力開展“訂單式”培養,為企業培養急需的各類技術人才,實現校企雙贏。
此外,高職教育機制運行改革,“公有民辦”、“民辦公助”、“私立民辦”等性質的辦學類型,也將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多項選擇。
經費運作定位:利用好政策優勢,
進行多元化籌資、市場化融資、國際化引資
經費是辦學的基礎和前提保證。因此,不管機制定位還是辦學目標定位,最重要的還是要在經費運作上定好位。
近幾年,雖然收費逐步提高,有的甚至已達每年近萬元的學費,但學費收入與大規模的高職教育事業需求還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僅就學生繳費而言,一批為數不少的特困生收費問題,成了困擾高職院校教育經費解決的難題之一。雖然已經實施了減、免、助、勤、貸等多種方式,但是涉及多方面原因,這始終是一個無法彌合的巨大缺口。因此,如何在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投入的前提下,在實行市場化運作中走出單一靠學費收入的困境,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迫切而重要的問題。
“高校經費應由政府、納稅人、學生家長、學生個人、個人或機構捐贈者四類主體分擔?!盌.布魯斯·約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財政與政治》為高職院校多元化籌資指出了辦法。根據成本理論分攤,國家應支付高等教育的主要成本,大學生及其家庭根據其經濟承受能力支付部分高等教育成本,而各類社會機構和個人則具有承擔一定高等教育成本的義務。
對高職教育而言,直接相關聯的就是資金運轉靈活的企業和財團,因而,高職院校有機會也有可能抓住機遇,實現將企業和社會資金引入辦學。校企雙方可采取企業注入資金下“訂單”,校方培養所需“規格人才”;企業或社會經濟團體與校方共同籌資,就共同點進行研究開發;企業和個人無償捐助等方式,實現高職教育的資金補充和及時流動。
為了拓寬高職教育的籌資渠道,各高職院校還要不同程度地以引入民間資金、通過資本市場籌資、向銀行貸款等方式開辟新的融資領域。充分利用好資本市場的融資引資功能,發揮高職院校辦學主體地位,在改革發展中籌措經費。各高職院校(包括民辦高職院校)必須用活政策、盤活資本、改革管理體制、有效配置資金,從而推動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
此外,引入民間資金,發展民辦教育,開辟高職教育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是高職教育實現自主辦學和實現辦學資金最大化的有效思路。積極地、有選擇地引入外來職業教育資源,開拓高職教育的國際市場,也是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和追求資金多元來源的重要思路。
參考文獻:
[1]匡瑛.比較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馬樹超,郭揚.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建松.關于高職教育辦學定位和辦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6,(20).
[4]李國棟.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1,(6).
[5]王前新.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發展戰略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張文杰(1973—),男,內蒙古巴彥淖爾人,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