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民 白景富
對人才培養規格的一般認識
高職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與一定時期的社會人才結構相適應。目前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社會人才類型有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幾類,這是有關專家依據生產或工作活動的過程和目的劃分的。不同的人才類型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反映在人才培養上就要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相應的課程體系,因此決定了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不同的人才培養規格。
學術型(科研型、理論型)人才主要從事研究與發現客觀規律等工作。對這種類型人才的要求是基礎理論知識要深厚,要有較好的學術修養和較強的研究能力,特別應在某一專業方向上有較高的造詣;學術型人才主要從事科學理論研究工作,不以獲取直接經濟利益為目的,如哲學家、法學家、語言學家、經濟學家、化學家、數學家等。這類人才以學術能力見長,擁有很強的某一相關基礎學科的研究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普適性能力,但基本不具備專門職業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對基礎學科課程知識的掌握遠勝于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多為帶有基礎科學性質的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他們與學生未來職業勞動實踐的直接聯系很少,因此基本不學習專門的職業課程知識與職業實踐課程知識,對學術型人才而言,更強調創新基礎理論的知識和能力。這類人才的需求量較少,主要靠學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文理科專業)培養。
工程型(設計型、規劃型、決策型)人才主要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有關工作,要求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較強的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工程型人才主要從事設計、規劃、決策等工作,即在工作或生產活動前對活動進行預先考慮并做出全面安排,一般也不以獲取直接經濟利益為目的,不直接從事產品生產或提供服務,如工業產品的開發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水利水電工程規劃設計、電信工程設計、土木和建筑工程設計等。這類人才最擅長的是籌劃能力,是介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類似于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中的“制定行動”。 工程型人才具備較強的綜合各類學科知識的能力和對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的創新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需要有較好的理論基礎,但最主要的是需要具備專深的應用科學知識。由于他們的工作不與具體職業掛鉤,因此也基本不學習專門的職業課程知識,尤其是職業實踐課程的知識。這類人才主要由學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工科專業)培養。
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產一線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規劃、決策和設計轉化為物質形態的專門人才。技術型(工藝型、執行型、中間型)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更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他們主要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運用成熟的技術和智能(而不是單純的體能)將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和決策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生產產品,如生產類的工廠技術員、農藝師、機制工藝人才、植保技術員、施工員、工程質量檢驗人員等;管理類的車間主任、護士長、領班及行政機關的中高級職員等;專業性業務類的程序員、會計、統計員、醫士、金融保險實務人才、商務英語人才等;智能操作類的計算機設備與維修人才、數控機床使用與維護人才、電子電氣工程技術實際操作人才等。技術型人才是一種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因此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學術(學科)能力與基礎學科課程知識,但對這些能力與知識的要求遠不如前兩類人才高,而是更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這方面的知識滿足“必需、夠用”即可。與工程型人才相比,技術型人才需要具有更寬泛而不是更專深的專門知識,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應更強。同時,由于技術型人才所從事的生產現場的勞動常常是協同工作的群體活動,因而在人際關系能力、群體組織能力、交流能力等關鍵能力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主要由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則要求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及必要的專業知識,主要由中職教育培養。這兩種類型的人才都強調職業的針對性,通常按社會的職業或行業設置專業、課程,圍繞職業需要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通過現場實習培訓操作技能,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并重,要求畢業后就能在對口崗位頂崗工作。技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的區別在于前者主要運用智力進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賴操作技能完成任務。
對水利類專業高職
人才培養規格的調查分析
(一)社會對水利類專業人才需求情況的調查
水利水電行業對技術應用型人才需求的調查分析遼寧省河流水量分配極不均勻,是缺水大省,一直制約著工農業的發展,也影響著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這些年來,為實現全面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宏偉目標,全省大力開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進行河道整治、堤防加固,修建石佛寺水庫,實施東水西調工程。水利水電建設任務繁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迫切。通過調查、走訪各水利水電工程單位得知,目前急需的是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一線或工程現場從事施工、施工組織管理、施工質量檢測與工程建設監理等工作的人員。對這些人員的要求是能在工程現場解決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保證在進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和運作管理時能將設計者的思想、思路在實際工程中體現出來,并能正確使用現代化施工機械及實驗檢測手段,科學合理地布置施工場地,管理施工現場,保質保量地完成好工程任務,使水利水電工程新技術、新材料能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推廣。水利水電行業急需的主要崗位群是施工員、工程質量檢測人員、工程監理人員、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分包商與承包商、項目負責人等。對這類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有更寬泛而不是更專深的水利水電方面的專業知識;具有更強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較強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團隊組織能力與交流能力等。可見,水利水電行業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是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對這類人才的要求不同于搞勘測、規劃、設計的工程型人才。
近幾年來學生就業崗位群分析通過對我院近年來所培養的水利類各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畢業生在中國水電一局、六局、十一局、十三局、遼寧省水利水電工程局等單位就業的,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施工質量檢測與施工指導及施工測量放樣等工作;在遼寧省水利土木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和江河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就業的,主要從事監理工作;在水利行業管理單位如水利局、水文局等單位就業的,主要從事水工建筑物設計、水利工程管理與水文工作;在水利行業其他單位及非水利行業的工程建筑單位就業的,主要從事施工、監理等工作。畢業生所面向的崗位主要有施工員、工程質量檢測人員、工程監理人員、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分包商與承包商、項目負責人等,從事這些崗位工作的人員一般均為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對水利類專業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調查與比較
為了使高職水利類專業更能適應社會需要,辦出高職的特色,我院從2002年1月份開始,組織人員到大連理工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沈陽農業大學水利學院等本科院校進行調研,并將本科院校普遍設置的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與我院(沈陽農大高職學院)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在人才培養規格上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學制上不同本科院校是普通高等教育,屬學科教育,所培養的是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制4年;而我院(即沈陽農大高職學院)及其他兄弟省的水利職業學院是高職院校,屬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水利類專業技術人才一般定位于技術型人才,學制3年。
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面向的崗位群不同本科院校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大中型水利水電樞紐以及工業用水工建筑物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工作;面向的崗位群主要是工程設計師、規劃人員及科研人員等。而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中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及相關行業工程施工(包括施工質量檢測、施工指導及施工測量放樣等工作)、管理、工程監理等工作;面向的崗位群主要為施工員、工程質量檢測人員、工程監理人員、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分包商與承包商、項目負責人等。
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主要課程要求上不同本科院校要求學生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較強的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同時具備較強的綜合各類學科知識的能力與對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的創新能力。由于其工作不與具體職業掛鉤,因此基本上不學習專門的職業課程知識,尤其是職業實踐課程的知識。課程主要強調內容的完整性與知識的系統性,在課程的名稱上也不相同,如工程力學、水力學、河流動力學、巖土力學、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學等。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應具有更寬泛而不是更專深的專門知識,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應更強。在人際關系能力、群體組織能力、交流能力等關鍵能力方面也有較高的要求;更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滿足“必需、夠用”即可,因此對課程內容的要求及課程名稱上也與前者不同,而且很多課程可進行重新整合。
在課程設置與內容上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的比例不同本科院校的理論學時數遠遠大于實踐學時數;而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中理論學時數與實踐學時數之比接近1∶1,通過現場實習培訓操作技能,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并重,要求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拿到多個職業資格證書,畢業后能在對口崗位頂崗工作。
水利類專業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
高職教育是直接為地方或行業經濟發展服務的教育類型,一般而言,其人才培養目標是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能型與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調查、分析、研究,我們有理由認為,水利類專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純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中等職業教育及其他類型的高職教育。它是一種融知識與技能于一體的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既要能適應地方經濟和水利水電行業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靜態需求,又要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行業變化對應用型人才的動態需求。因此,無論是對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分析,還是對水利行業人才需求的分析以及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分工分析而言,水利類專業高職人才培養規格都應定位為“培養社會水利水電企事業單位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急需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如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培養的是施工管理人員、工程質量檢驗人員及工程建設監理人員等,其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應定位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本專業與職業崗位群應有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術能力,從事水利水電工程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并應以此為依據,開發水利類高職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整合相應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肖化移,劉顯澤,等.能力創造機遇[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譚移民,錢景舫.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觀[J].職業技術教育,2001,(31).
[3]高恒山,等.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論文集[C].遼寧省職教學會高職委員會秘書處,1996.
[4]顧明遠.教育大詞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樓一峰.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基本特征與構想[J].職業技術教育,2005,(5).
作者簡介:
閆玉民(1963—),男,遼寧昌圖人,碩士,沈陽農業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水利與建工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教育與水利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