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改革統招統分的辦學體制后,一些職業院校就開始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采取聯合辦學的形式以使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具特色且更受企業的歡迎,并以此來推進學校的就業工作。其中,“訂單培養”就是一種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形式。
“訂單培養”的內涵
所謂“訂單培養”,是指學校依照用人單位人力資源計劃,在與用人單位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結合用人單位提出的人才培養規格與標準,與用人單位簽訂“訂單”,即“人才培養與用人協議”,并以此制定相應的教學培養方案與計劃。學生畢業時,經用人單位和學校考核合格后,用人單位依照用人協議,吸收畢業生到其單位就業并簽訂就業協議。即企業按其發展規模,預測人才需求量,向學校提出培養規格或標準后再下“訂單”的一種產學合作教育形式。這種人才培養形式的關鍵在于:首先,企業要與學校簽訂“訂單協議”;其次,企業必須提出具體的人才培養規格或標準,以此作為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再次,企業必須要參與人才的選擇與招聘。在此基礎上,有的企業還與學校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有關課程的授課、提供獎助學金和實訓設備等。
“訂單培養”與“委托培養”的區別
“訂單培養”與20世紀末我國開辦的“委托培養”不同,后者是一種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是由用人單位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教育部門安排專門學校培訓,學生報名求學,畢業后到委托方工作并由委托方付費的一種培訓教育方法。在此期間,用人單位基本上不參與人才培養規格及方案的制定。這是因為,“委托培養”是在當時大學生十分缺乏的情況下,為了滿足一些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國家推行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政策。而“訂單培養”主要發生在21世紀初,這時的人才需求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畢業生沒有從前那么緊缺,用人單位考慮更多的是什么樣的人才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企業一般都對培養目標和標準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直接參與課程計劃的設計。因此,筆者認為,“訂單培養”是“委托培養”的發展和深化。
高職“訂單培養”的分類及優劣分析
(一)根據參與對象來劃分
學校與用人單位聯合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學校與用人單位(企業)直接接觸,共同商定協議,即學校與企業之間直接簽訂“訂單”,由企業向學校提出用人需求計劃及人才培養規格或標準。學校再依據企業的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積極為企業輸送所需人力資源。企業既可以采取僅僅對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要求而由學校單方面來完成培養的這種松散型合作方式,也可以采取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派專業人員到學校授課、提供實訓設備和獎助學金等這種全方位、緊密型的合作方式。例如,漯河職業技術學院與雙匯集團共同舉辦的“雙匯連鎖經營與管理”訂單班,采用的就是這種形式,其培養目標是專門為“雙匯連鎖專賣店”培養店長。這種辦學方式針對性強,能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學生學習目的明確,無畢業后找工作之憂,學習安心;對企業而言,學生畢業就可以上崗,縮短了學生進入企業的不適應期,使企業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以“銷”定“產”,有利于學校教學和新專業的開設,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其不足是企業往往更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實踐技能,使學生容易產生輕理論重技能的傾向,使專業基礎課、理論課受到沖擊,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與再深造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學校與中介機構聯合這種辦學模式,學校與企業自身并不發生直接聯系,而是通過中介來完成。企業根據自身發展要求,向中介下達培養計劃,由中介依據企業要求再與相關學校商定“訂單培養”計劃。學校依據“訂單”培養的人才,由中介接收后再派遣到所簽約的企業。例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華大菁英教育培訓機構簽訂的“2006級計算機硬件與外設班訂單培養協議”采取的就是這種方式。此種方式,中介可起到教育咨詢橋梁的作用。學校、學生和企業可依據自己的特點和要求進行選擇,使學校、學生和企業都有較大的回旋余地,有利于高等學校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使學生的愛好、特長得以發揮,學習興趣得以提高,擴大了企業、學生和學校的選擇空間。不足之處是學校所培養的學生針對性較差,對企業認同感、學習積極性都不如前者(學校與用人單位聯合)。學校對所簽約的企業了解有限,學校和企業之間幾乎沒有直接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量身定制”的效果。
(二)根據工學結合程度來劃分
松散型“訂單培養”這一方式一般是企業根據用工需要,直接到學校學生中面試選拔學生,組成特定的“訂單培養”班再由學校開展相關知識的培訓。在此過程中,企業參與的力度并不很深,僅僅是向學校提出自己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標準,具體的培養工作則由學校來完成。有的企業會向學校提供自己的一些短期培訓教材、工藝流程等;培訓完成后,企業再對訂單學生進行驗收,合格后予以錄用。這種模式企業參與少,由于時間又有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一定很強,缺乏直接的企業文化的培養與熏陶,因此,學生不具備鮮明的企業特征,缺乏對企業的適應性。
緊密型“訂單培養”這一方式是指用人單位與學院結成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雙方聯合進行定向培養,企業參與新生的招生、面試、組班等活動。教學過程中,企業負責提供設備、工藝流程或實習設備和場所,與學院共同建設專業實驗室、編制具體的教學課程計劃,定期參與到學生的日常管理。有的企業還為學生設立自己的獎學金或提供學費補助、學費借款等。同時,學校也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咨詢。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可以互相交流,教師下車間,技術人員上講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訂單培養”,企業、學生和學校都各得其所,實現了“三贏”。可以說,緊密型“訂單培養”這一方式是松散型“訂單培養”方式的發展與深化,是“訂單培養”這一辦學形式的高級形式。
目前,國內許多高職院校都與企業開展了“訂單培養”,他們針對用人單位需求,與用人單位簽訂人才培養訂單、創新開設新專業、動態開發新課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協作完成教學計劃、校企共創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2007年6月,湖南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山河智能公司)為了進一步提高員工的整體技術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能夠融入山河文化的高素質員工隊伍,決定與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湖鐵職院)聯合辦學,在該校2008屆畢業生中組建“山河班”(共計40人),共同培養人才。經協商后,雙方達成了“2008屆山河班訂單培養協議”。為了搞好此次“訂單培養”工作,雙方組成了聯合辦學工作小組,共同策劃、組織、實施“山河班”的招生、教學、見習、聘用等各項工作,共同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山河智能公司承諾向湖鐵職院提供“山河班”學生第五學期教學的具體計劃,提供山河智能產品知識課程與企業文化等課程所需的師資、設施、資料等方面的支持,為“山河班”學生最后一學期的實習(約半年時間)提供實際操作和見習的條件(含實習場所、設備、指導教師等)。同時,通過考評、考核合格的“山河班”學生,公司將予以優先錄用,錄用后與公司正式員工待遇相同。2008年6月,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培養,40名“山河班”學生經校企雙方考核合格后全部被山河智能公司聘用。這是一種典型的緊密型“訂單培養”方式。
參考文獻:
[1]舒衛英.“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16).
[2]申屠江平.高職院校“訂單培養”的實踐和理性思考[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3]王林山,丁全德,趙曉建.“訂單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34).
作者簡介:
易今科(1973—),湖南株洲人,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