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健 王凌志等
高職院校的就業率是衡量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從世界各國來看,就業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現代社會影響和制約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總需求與結構性需求、專業設置的合理程度、教學質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際能力、就業指導工作的水平與力度等等。在高等學校以就業和市場為導向調整辦學模式的形勢下,進一步認清這些因素,是高等學校發展的關鍵。
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自2003年招生以來,堅持面向市場辦學,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能夠勝任多種崗位。2006年,首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2.08%,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至今,該專業已有三屆畢業生,每年的就業率均達到90%以上。筆者從對首屆畢業生的縱向跟蹤調查及對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橫向比較兩方面入手,對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進行了研究。

對首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
調查對象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技術專業2006屆畢業生,共101人。每次調查的流失人數不超過調查總人數的1/3;流失人數超過調查總人數的1/3時,從下屆畢業生中取樣補入。
調查方法與結果分三次進行跟蹤調查,時間分別為學生畢業時、畢業后一年和畢業后兩年。
1.學生畢業時。調查時間為2006年8月,調查人數為101人,問卷回收率為100%,其中已就業人數為93人,就業率為92.08%。調查的主要內容為: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能力培養。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對教師的教學較為滿意,并且認為經過三年的學習自身的綜合素質、各種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畢業生認為本專業課程設置較為合理,部分畢業生反映個別基礎課在實際應用時意義不大,專業課教學內容需及時更新、補充,以盡可能地滿足臨床需要。
2.學生畢業后一年。調查時間為2007年8月,調查人數為88人,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的主要內容為:所學專業的應用情況、工作狀況(包括工作環境、條件、工資待遇、有無“跳槽”、有無發展空間等)、社會對康復技術專業的需求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本專業的社會需求量仍然很大,但受到用人制度的限制,很多畢業生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聘用;“跳槽”現象主要出現于在醫學相關類單位就業的畢業生,大多數畢業生對工作并不十分滿意,普遍認為工作環境差、待遇偏低(月收入為800元~1500元)、無發展空間;對所學專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情況的反映仍是滿意者居多,但也提出在一年的工作中,畢業生已在原基礎上對專業知識進行了大量的更新與補充,更新與補充的內容已及時反饋給學院。
3.學生畢業后兩年。調查時間為2008年8月,調查人數為90人,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畢業生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得到了社會認可,能正確認識自身價值,為自己制定了下一步發展計劃和目標,并且有少數畢業生已成為所在單位的專業領頭人;但也有少數畢業生仍然沒有認清社會現實,盲目地停留在高薪高職的幻想中。絕大多數畢業生回顧大學生活,認為大學的專業學習給自己提供了基礎與平臺,專業知識與能力就是自己走進社會、適應社會的橋梁,對學院的專業教學、學生管理工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表示在大學的生活與學習受益匪淺,同時也指出專業教學需進一步補充新技能、新知識。
對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分析
筆者從畢業生性別、在校期間專業課成績(平均分)兩個角度入手,對三屆畢業生的就業單位性質、所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的關系進行了統計分析。
結論
康復技術專業的社會需求量較大畢業生就業率反映了社會需求情況。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因為生源關系,首屆畢業生就業多集中在遼寧省內,隨著招生范圍的擴大,畢業生的就業空間不斷拓展,現除遼寧省外,部分畢業生已進入北京、浙江、福建、黑龍江、吉林、江西等省市的康復機構工作。
康復技術專業畢業生質量過硬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從事本專業的情況較為樂觀,平均占畢業生總人數的30.40%,占就業總人數的33.15%,不僅反映了康復技術專業的社會需求量較大,也反映了我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已得到專業機構的認可。就遼寧省而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已連續三年錄用了我院的畢業生,另外,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省友誼醫院、大連市兒童醫院、大連市船舶神經康復醫院也對我院畢業生打開了大門,特別是沈陽市骨科醫院、沈陽市腦科醫院更是突破用人制度限制,破格錄用了6名我院畢業生。還有部分畢業生進入縣、區級醫療機構,并已成為所在部門的骨干,參與了科室與專業建設工作。
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的限制阻礙了畢業生的就業從上述表格可知,進入事業單位與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畢業生比例較為接近,主要是由于一旦進入醫療事業單位,畢業生就能從事康復治療工作。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許多醫療機構缺乏康復技術人員,但由于用人制度的限制,我院康復技術專業畢業生不能得到相應的崗位。這些制度包括對學歷、地域的要求等。例如,我院康復技術專業三年來先后有8名畢業生進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但均為合同制錄用。
就業與性別無關為了了解畢業生就業去向與性別的關系,筆者對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與性別的關系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畢業生的性別與畢業生就業的單位性質、所從事的專業無明顯關系,也就是說男生較之女生在就業時并無明顯的性別優勢。
就業與在校期間專業課學習成績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從事的專業與在校期間專業課成績的關系的分析,發現畢業生的去向與成績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主要表現在進入事業單位、從事康復治療工作的與進入其他性質單位從事其他專業工作的畢業生在校的學習成績存在顯著差異。有事實為證,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曾提出進入該單位的畢業生專業課平均成績須超過90分。
可見,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有較好的社會聲譽,今后需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的教育,轉變畢業生對就業的傳統思維,強化“先就業,再擇業”的正確擇業心理。要繼續完善課程設置,提高畢業生素質,特別是要加強專業課技能培訓與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保持與畢業生的聯系,隨時更新教學內容,保持現有優勢,加強校企合作,隨時掌握社會需求情況,按需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存棟.以就業為導向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率[J].培訓與就業,2005,(1).
[2]毛京一,賴曉樺,滕月鵬.完善就業機制 提高就業質量——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報告[J].沿海企業與技術,2006,(1).
[3]楊漢正.試論高等衛生職業教育的規模發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8,(7).
[4]齊書林.對我院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分析和推行職業指導師工作的研究[J].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3).
[5]許樹強,張鐵山.創新醫院管理 推動公立醫院科學發展[J].中國醫院管理,2008,(8).
作者簡介:
盧健(1976—),女,遼寧凌源人,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康復評定學》教學、考試方法改革、高職教學模式改革。
王凌志,男,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考試焦慮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方玉皎,女,遼寧中醫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高職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