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珍東 段 啟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仍未脫離學科體系的桎梏,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與職業崗位需求還沒有緊密的聯系,其培養為區域經濟服務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的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學生即使在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但職業能力不高,也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高職中藥炮制技術是中藥類(如中藥制藥技術、中藥)、中醫臨床類等專業的專業課之一,是必修的職業素養課程。一直以來,由于高職教育學制與本科接近,高職教學模式始終受到本科體制的影響,教學內容陳舊,與企業真實工作過程和任務嚴重脫節。因此,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

課程開發指導思想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它將打破學科體系,凸顯行動體系,并充分引入行業、企業元素,特別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謂工作過程,是指企業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工作程序,是企業根據員工已有的操作技能水平和工藝裝備情況,為完成特定產品的生產或服務而制定的過程控制文件。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非常強調高新技術條件下與工作過程有關的隱性知識即經驗的重要地位,同時強調學科體系知識應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建構獲得而非灌輸,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但是,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不可能直接按照工作過程來設置,必須進行更深入分析,完成每個工作程序的行動情境設計,形成完成這些工作任務的行動領域,并經過教學加工,才能成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的依據。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思路,主要包括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轉換—學習情境設計四個環節。具體來說,工作任務分析即根據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務表;行動領域歸納即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典型工作任務歸納表;學習領域轉換即根據認知和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情境設計即根據完整思維及職業特征,分解學習領域為主題學習單元,每門課程可分為多個單元(模塊)。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藥炮制技術》課程開發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藥炮制技術》課程開發思路及實施如下:
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和行動領域的導出典型工作任務描述的是一項具體的專門工作,應該包含完整的過程,即包括計劃、實施和評價等步驟,表現出職業工作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對中藥、中藥炮制技術等專業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對于從業者來說,其典型工作過程是:藥物從產地采收后及時進行產地加工,或將原藥材收購后,對藥材做凈選加工、潤制切片,再根據藥材的本身性質和臨床用藥的特殊要求,選擇合理的炮制方法炮制并判斷炮制品的質量。中藥炮制技術涉及多種工作過程,每個過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其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見表1。
學習領域的構建學習領域是一個跨學科的、案例性的、經過系統化教學處理的行動領域,是指向職業任務和行動過程的主題單元,它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技能訓練為明線,以知識為暗線,由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等構成。在分析職業崗位能力的基礎上,對中藥炮制技術具體工作任務進行重組和系統化,完成工作任務的行動情境描述。同時,要根據學校教師能力、實踐條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媒介完成學習領域的構建(見表2)。
教學情境的設計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需要營造合理的學習情境,在進入實際工作前對應學習領域進行教學實施設計,其核心是如何在教學中模擬實際工作的真實要素。它不僅要從實際工作問題或情境出發,利用真實而有效的問題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欲望,而且還要讓學生按照實際工作的操作過程或規范來解決問題。教學情境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教學條件、教師執教能力和專長設計教學實施方案。《中藥炮制技術》課程的教學情境設計如下:情境1:對藥材進行凈選技術加工;情境2:應用切制技術進行藥材切制;情境3:應用炒制技術進行手工、機械炒制藥材;情境4:應用炙制技術炮制藥材;情境5:應用煅制技術炮制藥材;情境6:應用蒸、煮、燀技術炮制藥材;情境7:應用其他炮制技術(如發酵、發芽等)進行生產;情境8:對不同的藥材炮制品飲片包裝與儲藏。下面以中藥凈制技術為例說明教學情境設計(見表3):

課程開發的若干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踐,有如下思考和建議:
充分融入行業、企業元素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是建立在對職業崗位群所需能力的分析之上的,與企業的真實實務深度融合。學習情境離不開工學結合,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因此,職業院校課程開發、教學應充分融入行業、企業元素,做到教中有廠、廠中有教。
加強實踐環節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習基地的建設,引進企業生產線,把教學和工作過程結合在一起,建設“教、學、做”合一的實踐基地。
恰當處理高與職的關系就業導向、能力本位是高職教育課程觀的核心內容,崗位群的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不能走向弱化理論知識教學的極端。因此,不能片面強調高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忽略從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來突出職業技能的培養,把單一的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職業能力,忽視人才全面發展的要求。
加強配套教材編撰學科體系下,教師大多慣用統一教材,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材融合了某一工作過程的知識,雖然知識總量沒有變化,但知識的組織發生了重大改變,這樣會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知識不足和學生難以適應的問題,因此,迫切需要編寫基于工作過程的與課程教學配套的高質量教材。
注重教師素質提升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但要對某一工作過程實踐和理論知識非常熟悉,而且還要認真學習先進的高職教育理念,并應用到教學過程中。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孫慧平,余麗萍,柯春松,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7,(36).
[3]朱強,江熒.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案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
作者簡介:
趙珍東(1976—),男,博士,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藥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