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一個人,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在職業生活中都要遵守職業道德。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不僅要面向各條戰線的職工,更應面向高職院校的學生,因為他們是未來職業道德的實踐者。筆者就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以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向新疆幾所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發出問卷810份,采用無記名的方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收回有效問卷740份,合格率91.4%。從調查結果看,各高職院校都很重視職業道德教育,學生在校期間也都接受了職業道德教育,但是通過實習和社會實踐仍暴露出不少問題,如部分學生嬌氣怕吃苦、自卑怕交往、自私難協作、消極無斗志等。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應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培養“四種精神”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能始終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尚的職業操守應從培養“四種精神”開始。
愛崗敬業精神職業道德規范中首先要求愛崗敬業,愛崗敬業是人們對從業者工作態度的普遍要求,也是從業者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前提。愛崗敬業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征,它不僅是企業競爭取勝的關鍵,更是成就個人事業的重要條件。如果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工作散漫,不能盡職盡責,不但會丟掉飯碗,還會毀掉形象,根本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久立足。調查結果顯示,有99%的學生對此認同,但對自己能否堅持做到愛崗敬業,67%的學生沒有信心。一般來說,工作條件好、工作輕松、收入高的職業,做到愛崗敬業比較容易,而高職生大多面臨的是一線環境不好、工作艱苦、收入不高的工作崗位,要做到愛崗敬業就沒那么容易。因此,要在高職學生中大力提倡“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利用實習、實踐等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精業、勤業、樂業的重要性。只有具備了這種最起碼的愛崗敬業精神,才能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樂業者成為企業核心員工,生存和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團隊協作精神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家企業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就像一支管弦樂隊,許多演員協同配合,并協調各種樂器,才能演奏出美妙和諧的樂曲。企業在考察和培養員工時,都將團隊協作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不少高職學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問卷調查顯示,有55%的學生將“良好的人際環境”作為選擇職業的主要標準,排名僅次于“較高的經濟收入”,只是他們不知道具體應該怎樣做。高職院校應多開展“團結友愛”教育、“尊重”教育、“人際溝通藝術”教育,使學生擯棄自身的“驕嬌”二氣,明白自己與所面對的客觀環境中的人和物不僅僅是競爭和征服關系,相反他們與自己同處于一個利益共同體中。因此,要學會與人合作,提高融入團隊的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爭取“雙贏”。
主動工作精神翻開絕大多數企業的員工手冊,都會發現“主動工作”的條款,它要求員工不需要有人監督,不需要有人檢查,甚至不需要有人布置,就能做好分內乃至一些必要的分外工作。主動工作的本質在于自覺和自愿,它也是一種優秀的職業興趣和對卓越不懈追求的體現,高職學生在這方面還較欠缺。調查顯示,“當工作沒完成,又沒有獎金”時,只有35.4%的學生愿意無償加班,49%的學生要看情況,還有15.6%的學生不愿意無償加班。因此,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職業個性講座,培養他們的職業興趣,指導他們對職業理想的追求,讓學生明白工作的樂趣在于目標的實現,通過主動工作獲得的成就感比獲得報酬更重要,使學生逐步自覺自愿地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吃苦耐勞精神現在的高職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從小缺乏艱苦鍛煉,往往表現出怕吃苦、怕受累的趨向,而他們的工作崗位主要在生產第一線,工作任務較重,工作環境較苦。另外,面臨社會激烈的競爭,高職學生就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教會學生正確對待苦與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就顯得極為重要。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實訓和實習,利用工廠、車間里鮮活的事例教育學生,使學生懂得苦與樂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是有苦有樂的,應該不怕吃苦,樂于吃苦,在工作中尋找人生價值,在奮斗中實現人生理想。
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職業道德教育中
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欠缺與他們的心理狀況有很大關系。高職學生正值青春期晚期,是人生發展、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最不穩定的時期。問卷調查顯示:“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41.4%的學生不太滿意,愿意學習有關知識,14.6%的學生說不清;“遇到挫折”時,7%的學生很難振作,24%的學生需要通過別人幫助才能較快振作。
當今社會經濟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際關系日趨復雜。這些都給成長中的高職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往往因為家庭變故、求職被拒、朋友糾紛、考試失利等而出現不良心理表現。由于認識上存在偏見,很多學生認為自己是高考的失利者,進入高職院校求學是挫折后的無奈選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心理。有的學生說出了這樣的想法:“我們上街或在公共場合不愿穿校服,害怕被人瞧不起”;“想到自己將來是一名工人就覺得低人一等”。現在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在家庭的庇護下長大的,很少遇到挫折。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使他們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缺乏獨立承受壓力和面對挫折的心理能力。一旦壓力和挫折突然襲來,他們就容易產生失望、自卑、焦慮、自閉甚至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他們健康成長。
俗話說“有陽光的地方,必然有陰影”,挫折是任何人都會遇到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但是當這種心理感受成為高職生普遍的心理壓力時,高職院校就應該高度重視了,應盡可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配備素質較高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同時,還應采取各種途徑,磨煉學生的意志,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當今,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稍遇挫折就產生心理障礙,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人才。學校相關部門應從新生入校起就開展挫折教育,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使學生懂得:遭遇逆境,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艱辛,才可能成功;卻可以磨煉意志,砥礪品格,豐富人生閱歷,這是順境中難以得到的收獲。正如《老子》所說:“勝人者勇,自勝者強。”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在面對現實社會的矛盾時讓他們明白:我們左右不了現實,但可以左右自己對現實的態度;使學生學會勇敢地面對現實,接受挫折,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自強不息、奮發自立,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奔赴職場,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21世紀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學生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后備力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特別注重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這種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這種培養也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結合學生實際,有重點地突破。只有這樣,才能使高職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恪盡職守,成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楷模。
參考文獻:
[1]唐凱麟,蔣乃平.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刁建平.德育[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部出版社,2004.
[3]衛志紅.心靈導航[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4]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OL].(2000-01-17).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88&infoid=853.
作者簡介:
劉慧(1971—),女,新疆昌吉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責任編輯: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