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文
高等職業院校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如何看待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問題,應該從歷史反思和邏輯推理兩方面思考。
2006年,國家啟動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并第一次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新類型。高職教育要面向一線生產和服務,要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又具有實踐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其特點是直接服務于生產一線,培養現場的生產協調者和技術調度者,具有明顯的職業性和現場性。
高等職業教育要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類型,不僅要求它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特征,也要求具有與普通高等教育相當的辦學實力和學術層次。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應該是現場技術人員,其職能是把設計意圖體現在生產過程中,同時及時反饋生產一線的真實情況,這要求他們領會設計者的意圖,并知道一線生產的工藝流程。現場技術人員應該既具備該行業生產或服務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又了解各工藝流程中各個環節(崗位)工作的具體特征。依此確定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教學改革的思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四種:一是職工大學或其他培訓機構轉型;二是中專、技校升格;三是民辦高校;四是院校合并。高職教育來源渠道較多,情況較復雜,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總體上存在辦學實力層次偏低,教育教學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而且情況不一,水平參差不齊,整體上辦學實力明顯不如本科院校。另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在高考錄取時基本是第四批或第五批,這些學生有可能在形象思維能力方面占優勢,這也正是高職教育作為“類型”存在的心理學依據。然而這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不是必然的規律,從整體上看生源也存在層次差異。綜上所述,無論學校的辦學實力還是生源情況,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教育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
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要把高職教育辦成一種新類型,則必須承認目前仍然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層次,在這個基礎上思考改革和發展的問題,才能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將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
目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諸多形式,如綜合課程、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案例教學、過程考核等等,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已經提出并推廣,既不是高職教育所特有,也不是現在的創新。在學習借鑒國外教學模式時,機械套用概念、原理,說明我們在改革中真正的理論創新不多,沒有能結合實際情況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理性思考和批判借鑒,缺乏嚴謹的理論研究和務實的教學實踐,而這恰恰正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優秀傳統。改革必須從學習開始,從學習傳統開始。
高職教育對普通高等教育的繼承
繼承普通高等教育的優秀傳統,體現在井然的秩序、嚴謹的作風、厚重的文化和大度的胸懷。大學的功能在于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文化引領,繼承的具體內容應包括尊師重教、崇尚學術、文化滲透。
尊師重教要實現育人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這是我國教育歷史的經驗、教訓證明了的真理。教學活動是學校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學校工作圍繞教學工作展開,保證教學工作的優先地位,是高校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全心全意地相信和依靠教師,尊重教師人格,支持教師工作,關心教師生活,讓他們安心從教、潛心思考、靜心研究,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尊師重教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原則,也是高校傳統的核心要素。
崇尚學術大學的靈魂就是對學術的追求。潛心科研、追求真理、學術自由是積極向上、尊重科學、求真務實、文明民主的大學精神的源泉。學術是大學教師的精神家園,是凝聚和凈化教師心靈的圣地,是嚴謹治學作風的源頭,是教師團結、協作的內在動因。科研是學術的外化,也是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品位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的科研方向應側重于技術應用領域的研究和對高職教育本身的研究。
文化滲透“大學之大,在于文化”,高等院校要成為區域內的文化中心。樸實而厚重的文化基礎和人文環境,是滋養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的精神血液,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積淀厚重的文化,是大學營造育人環境的奠基性工程。
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講,對傳統高等教育的繼承,其目的在于規范秩序和積累實力對普通高等院校優秀傳統的繼承,是一種高層次的文明傳承,對于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的各種行為能起到規范的作用,特別是以教學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有條不紊的工作秩序,是保證“培養人才”這個教育根本目標實現的基礎。學校的實力和人才培養水平,需要在積累中形成,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辦學品位和校園文化,也需要在積累中提高,而積累必須有良好的秩序。應通過繼承高等教育的優秀傳統和大學精神,形成適合高職教育的正常教學秩序,在豐富積累的基礎上積極創新。
目前,高職教育強調改革較多,對繼承談得很少,而割裂歷史會變得蒼白,否定傳統會損傷教師的信仰。在目前的高職教學改革中,存在“只有理念、沒有理論,只有熱情、缺乏理性”的問題。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去思索改革,才能站在歷史的高起點去面向未來。
高職教育對高等教育的改革
對傳統高等教育的單一教學形式進行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改革的任務主要是改變學科主體的課程體系和單一、固定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形式。
改革學科結構課程體系普通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條件下形成并發展的,有嚴密的學科知識結構,突出各科目知識的內在邏輯性,卻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事物本身有機的完整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對生產工藝或服務流程的整體性把握,要求突出理論知識的功能性理解和實際運用,體現在知識結構的綜合性,應根據各行業(職業領域)內各環節(崗位)具體的工作過程特點,構建適合于培養現場技術人員知識結構的課程體系。
改革單一、固定的教學方法傳統高校的實踐教學重在實驗驗證,職業院校則強調學生對生產、服務的工藝流程的真實體驗,關注的是真實的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其實踐教學必須是在完成工作任務的經歷中突出實際操作技能訓練和對工作過程的體驗,并獲得對真實工作環境的感受和實際工作方法,要求教學靈活安排,突出情境性和實踐性。
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方式高職教育的教學活動,在實施組織和管理方式上,要打破原來以教材、教師、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備課、上課、作業、復習、考試五環節的教學流程,代之以在工作任務驅動下的理論與實踐相互聯動,操作與學習相互交替,練習與反饋不斷矯正,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協同發展的過程,借鑒企業工作崗位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增加學生的“實境”體驗,構建有機、完整、立體式的教學組織形式。
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意義在于突出職業教育特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教育要成為一種新類型,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強調情境性,突出形象思維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養。對傳統高等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就是要使教學過程更適合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改革的核心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加強理論研究,大膽進行實踐探索,促進高職教育的穩步發展。
高職教育繼承與改革的關系
正確處理繼承與改革的關系,才能使我們既有厚實的基礎,又能與時俱進、銳意改革。
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短,基礎相對薄弱,繼承高等教育的優秀傳統,即教書育人、崇尚學術、自由民主的大學精神,改革其偏重理論、內容陳舊、方法單一等教學形式,才能真正建立適合于高職教育發展的教育教學新秩序。盡可能吸取傳統大學教學的精華,以豐富教學基礎內容,繼承大學的教學管理模式,保證教學正常秩序,在繼承的基礎上談改革,才能使改革站穩腳跟、步伐穩健、成果扎實。否則,改革過程就會缺乏理性思考,也就會缺乏正確的思想指導,缺乏理性的批判能力,要么墨守陳規,要么輕率拋棄,改革就會成為標新立異或者形式主義。
在發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積累與創新的關系。繼承高等教育的優秀傳統,是為了增加積累,奠定改革和發展的實力;改革傳統教學形式,是為了創新和推動高職教育向前發展。實力不斷增強,質量不斷提高,效益不斷呈現,才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傳統大學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對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都有凈化和提升作用。傳承大學文化是繼承傳統大學精神的重要內容,這樣才能增強我們的“內力”。對傳統大學管理體制進行必要的改革,使之適應職業教育的特點,對教學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進行改革,是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解放學校內部生產力的必要手段。
在這個過程中,要正確處理規范與突破的關系,規范有利于積累,創新就必然突破。只有規范會停滯不前,而只有突破會失去方向。繼承傳統就要保證正常的教學運行秩序,突破創新就是要創立適合高職教育的教學新模式。
我國教育發展歷史證明,學習和借鑒國外成功的模式非常有必要。然而,學習和借鑒是為了探索發展道路,就要從我國國情出發,認真分析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找到我們能夠學習借鑒的成功要素,探索適合我國文化和適應我國學生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只有借鑒才能有所突破,而借鑒必須是批判地吸收,而不是機械地套用國外模式。立足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批判吸收國外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創造性地構建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新模式,是改革的核心。
繼承的核心在于積累,只有對大學優秀傳統進行必要的繼承,才能保證辦學實力和層次,保證改革的理性和借鑒的批判性,避免盲目改革和表層借鑒。改革的核心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積累才有現實意義,借鑒才能產生效益。向傳統學習,能使我們充分利用歷史成果,站在一個歷史高起點上理性地進行思考;向國外成功模式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明確發展的方向。在學習基礎上不斷創新理論,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曹永慧.教學外置,社區耦合——高等職業教育育人新模式[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武文(1966—),男,山西陽泉人,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專業與課程建設。